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郑大一附院王峰教授:用“死磕”的精神,为食管癌患者迎来治疗曙光

时间:2023-11-15 14:36:40来源:医师报作者:管颜青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我国食管癌治疗可谓世界级难题。一方面,患者以中晚期居多,系统治疗手段有限,五年生存率不足5%。另一方面,我国患者与西方患者在病理类型、遗传背景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迫切需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案。


在这条崎岖的探索之路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研究者励精图治,默默耕耘,在食管癌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肿瘤科一病区主任王峰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团队探索的食管癌“精准免疫治疗”及“免疫联合治疗”方法,多次登顶国际顶级期刊和学术会议,部分研究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食管癌诊治指南》。


近日,王峰教授向《医师报》记者分享了他的医路经历和研究心得。在他心中,攻克食管癌是初心,是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无数患者日日夜夜的期盼。只有持之以恒,拿出韧性和“死磕”的精神,才有可能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image.png




01

选对方向

从基础科研转向临床科研


我国是食管癌大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食管癌的治疗举步维艰。


上个世纪5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曾用名“林县”)是全世界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林县几乎每村都有癌症患者,甚至有的家庭里祖孙三代都有人患癌。当地的老百姓戏称这里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道不通。还有的人们将食管癌的现状编成了顺口溜:“紧噎慢噎,三个半月”,“十个癌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


为了提升食管癌防治水平,一批批医疗队走进贫瘠闭塞的林县山区,展开了病因、病理、临床治疗等多方研究。王峰教授的导师、郑大一附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樊青霞教授曾作为河南医疗队成员,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进驻林县,参与食管癌发病机制、预防、早期诊断等研究,积累了宝贵的食管癌防治经验。


2005年,王峰教授来到郑大一附院肿瘤科跟随樊青霞教授攻读肿瘤内科专业博士学位,随后于2008年留院工作,专注于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深受樊青霞教授的影响,他希望能通过临床诊疗和科研成果,尽可能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他回忆说:“在我读博士期间,肿瘤患者能用的创新药物非常少,治疗手段极为有限。那时,绝大部分患者只能接受化疗治疗,毒副反应特别大。而食管癌患者普遍存在食管梗阻的情况,体力和营养状态比较差,能够耐受完成治疗的患者并不多,生存期非常短,经常能看到患者和家属痛苦的身影。”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药物研发能力的日益增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不断涌现,为食管癌的系统治疗带来了进展和突破。这几年,为了将这些创新药物快速应用到临床中给患者带来获益,王峰教授逐渐从基础科研方向转向临床科研。他分享道:“我们将临床上的难题凝练成科学问题后,设计出符合中国的患者实际的临床试验,以观察新药物、新疗法在肿瘤患者中的疗效,从而转化成临床实践并纳入指南,惠及更多的患者。



02

捷报频传

免疫联合治疗提升疗效


2017年是王峰教授寻求食管癌治疗突破的分水岭。在这一年前,他和团队尝试了很多治疗方案,但都收效甚微。自2017年起,国际各大会议上相继出现了免疫治疗在食管癌后线治疗上的进展。他注意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明显好于单药的化疗,可为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然而,70%~80%患者却仍然无法从免疫单药中获益。此后,他逐渐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由他领衔的食管癌免疫治疗研究捷报频传,多次亮相国际肿瘤学会议和顶级期刊。


在上个月闭幕的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由王峰教授和樊青霞教授牵头的“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TQB2450)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单臂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该研究发现,安罗替尼联合TQB2450相较标准治疗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翻倍,而毒副反应降低2倍,有望改写食管癌治疗临床实践


去年1月,他和樊青霞教授牵头的河南省八家医院携手开展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CAP02研究)同样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在该研究中,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取得了客观缓解率(ORR)44.2%、中位总生存(OS)15.8个月的出色数据,结果发表于柳叶刀子刊《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杂志,并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食管癌诊治指南》,作为三级专家推荐。


CAP02研究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研究,是全球首次报道的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方案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探索。”王峰教授介绍,既往免疫单药二线治疗的最佳有效率仅有20%左右,无进展生存期(PFS)大约2个月。这项研究将有效率提升到35%以上,PFS提升到6.8个月,中位生存期从8~9个月提升到15.8个月,已经赶上了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不仅如此,这项研究还降低了毒副反应,改善了患者依从性,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03

不畏困难

“临床+科研”双剑合璧


一系列优异的临床研究成果不仅帮助食管癌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也为临床决策带来了证据和治疗规范的参考。然而,王峰教授坦言,临床研究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要克服重重困难。研究人员需要“临床+科研”双剑合璧,将临床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并寻找到解决方案。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也要比普通医生奉献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王峰教授说:“我们要治病和研究两手抓,加班非常常见。在完成常规的临床工作后,我们要总结临床随访数据,评估疗效和毒副反应。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每天都在琢磨如何进行更好的试验设计和方案执行,如何与其他研发单位进行交叉合作。”


同时,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还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要照顾他们的耐受程度、情绪、时间成本和经济能力


他也曾遇到患者的不理解。2019年,曾有一位参与术前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试验的患者由于不了解当时较为前沿的新辅助治疗理念,更希望直接手术。在他和团队的反复沟通后,患者和家属接受了治疗方案。两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影像学显示术前评估的肿瘤几乎消失,术后肿瘤退缩分级(TRG)评估良好。此后,患者又参与了一年的免疫治疗试验,获益较大。到了2021年,患者肿瘤复发,王峰教授再次邀请该患者参与新的临床试验。这时患者的接受程度比之前更高,入组也更加顺利。


“在临床试验中,患者依从性好的前提是获得了疗效。当方案疗效好时,患者管理就相对容易一些。”王峰教授表示,患者管理是临床试验中重要的一环,离不开医患间的沟通和信任。研究人员应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患者视为合作者,从而实现双赢。


04

步履不停

探索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临床科研永无止境。在取得一系列成果后,王峰教授期待能带领团队在食管癌治疗的探索之路上再前进一步。


目前,他最关心的问题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如何在免疫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寻找更优的治疗方案。“很多患者都不想经历化疗或者放疗带来的痛苦。”他表示,希望新的方案能在提升疗效、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这样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也会更好。


另一项需要突破的问题是耐药。不少患者在药物起效后,会在一段时间后发生耐药,此时以免疫联合化疗为主的疗效并不理想,解决后线治疗的难题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除了尝试新的方案组合外,还要进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探索免疫耐药的机制,为设计新方案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王峰教授关注免疫治疗精准人群的筛选和食管癌的早期诊断。“食管癌的患者大多都处于中晚期,因为这种癌症早期发病隐匿,早诊率非常低。”他也期待能够探索出提高早诊率的方法,从而提升生存率,建立更科学、更精准的食管癌防治体系。


在一代代食管癌研究者的努力下,如今林县乃至全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学者们的脚步却未曾停下。以王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们正追光逐梦,踔厉前行,探索精准诊疗和创新疗法,为更多的食管癌患者迎来治疗曙光。


责任编辑:管颜青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