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科普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科普在线/详情

一点“小事”就挂急诊,你真的了解急诊吗?

时间:2024-06-21 09:42:55来源: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作者:陈盛安 阅读: 313021【发表证书】

急诊是医院为了应对紧急医疗状况而设立的科室,通常处理那些病情或伤势严重、需要立刻进行治疗的情况。日常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轻微的头痛、普通感冒、慢性病复诊、痤疮、轻微的割伤或扭伤等“小事”而前往急诊室。虽然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能需要医疗关注,但通常它们并不属于急诊室处理的紧急情况。实际上,急诊室的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应该优先用于真正紧急的情况,比如胸痛、卒中、严重外伤和危及生命的疾病。

急诊和门诊的区别:急诊是指患者发病较急,且较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脏器损害甚至死亡。门诊主要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医护人员无需对患者进行特殊的紧急处理,按门诊就诊流程对患者的治疗不会造成延误病情,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常见的急诊就诊疾病:① 外伤:如车祸、跌落、刀伤等造成的严重身体创伤。② 急性病症:如心脏病突发、中风、严重的呼吸困难、剧烈腹痛等。③ 中毒或过量服药: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生命危险。④ 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如高热不退、严重过敏反应、持续大量出血等。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中的一项基础且至关重要的技术,它能够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为心脏和大脑提供必要的血液和氧气,延长救治“窗口期”,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急诊医务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心肺复苏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因救治不及时而造成的悲剧。在实践中,心肺复苏并非简单的按压和通气,而是需要医护人员准确判断病情,迅速采取行动,并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这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例如,在心搏骤停的初期,通过及时的心肺复苏,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为后续的高级生命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急诊规范流程:① 登记分诊与评估:急诊患者到达后,应第一时间进行登记,详细记录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情简述及到达时间等信息。分诊护士应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分诊,将患者迅速分流至相应专科诊室或抢救室。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病情的紧急程度和优先处理顺序。② 医学检查与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医师应开具必要的医学检查申请单,包括心电图、血常规、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检查科室应优先处理急诊患者,确保检查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医师应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表现,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③ 紧急治疗与措施: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病情危急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抢救治疗。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共同制定抢救方案。④ 病情稳定后处理: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医师应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医师应向患者家属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并告知后续注意事项。⑤ 流程与规范:急诊抢救室应制定完善的抢救流程和规范,确保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抢救过程中,医师和护士应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安全。⑥ 服务时限与效率:急诊科应设定明确的服务时限,确保患者在规定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师和护士应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⑦ 危重患者抢救优先:对于危重患者,急诊科应实行抢救优先原则,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抢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和救治可能性进行合理分配。

急诊室是为了应对真正的紧急医疗状况而设立的,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其使用原则,以确保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在遇到医疗问题时,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紧急性选择合适的就医途径。


责任编辑:李慧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