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初心映巴山, 撑起生命的风帆 ——记汉中三二〇一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程德均

时间:2024-07-11 15:39:59来源:镇巴县人民医院作者:梁红梅

“持续胸外按压,反复予以150J同步电复律及200J非同步除颤……”7月1日,陕西省镇巴县人民医院介入导管室再次上演“生死时速”,指挥抢救的是汉中三二〇一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中共党员程德均。

1.jpg

低调谦和,恪尽职守,医术精湛,这是当地医护人员和就诊患者给予程德均的评价。短短10天的时间,程德均连续做了三台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挽救了三条生命和三个家庭,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党员干部铿锵有力的誓言,党徽在胸前熠熠闪光。

一腔热血 全力开启帮扶之路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4年6月29日,程德均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颗医者仁心,从汉中三二〇一医院出发,踏上了前往镇巴县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帮扶之旅。

镇巴县有二十余万人口,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比较多,而当地医疗机构无法独立完成复杂性心脏介入支架植入手术,心脏病患者只能转诊去汉中或省级医院。程德均到镇巴县人民医院后,深深感受到了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也看到了医院年轻医师对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的迫切需求。

2.JPG

帮扶工作中,程德均牢记初心誓言,不负帮扶使命,着力在“解决医疗急需、突破薄弱环节、带强技术团队”等方面下功夫。他在该院原有的介入治疗团队基础上,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开展新技术。他一面进行临床业务指导,一面认真带教年轻医生,全力以赴帮助镇巴县人民医院强技术、育人才、建机制,不断增强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让广大患者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诊疗服务。

一片初心,挽救三个幸福家庭

7月1日,镇巴县永乐镇的68岁村民罗先生劳累后感胸闷、气短、胸部压榨样疼痛就诊于乡镇卫生院,由于乡镇卫生院条件限制,由120救护车送至镇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到院时,意识不清,呼叫无反应,血压测不到,生命危在旦夕,急需做心脏介入手术。

4.JPG

接,手术难度可想而知,救治的重任就要落到程德均的肩上;不接,罗先生生命就要进入倒计时,家人就会陷入绵绵不尽的悲伤之中。

生命重于泰山,容不得纠结。立即启动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程德均联合心血管内科主任甘宗明、重症医学科医师张又文紧急会诊,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就地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等抢救措施。患者意识恢复后,直接推入介入导管室,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术中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反复出现心室颤动11次,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心血管内科手术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最终成功在血管内植入了支架,开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目前患者病情平稳。

 对于远离家乡,49岁的渭南市患者卜先生来说,程德均及心血管内科手术团队就是给与他第二次生命的家人。

 时间回到7月3日。当天,卜先生感觉全身乏力、多汗、心悸、胸部针刺样疼痛,两个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他也就没当回事儿。直到第二天,他再次出现胸痛及乏力,意识到不对劲的他,随即来到该院急诊就诊。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3级(极高危)病史,卜先生的情况让急诊科医生心里拉高了警戒线。在急诊室,他的心电图提示是心肌梗死并且开始出现了低血压等心源性休克的表现,病情急转直下。

快、快!时间就是生命!医院立即给他开通了胸痛快速通道,以最快的速度推他入介入导管室,程德均及甘宗明、廖正鹏立即为他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7月10日,康复出院那天,卜先生深情的将一面鲜红的锦旗赠予心血管内科全体医护人员。

3.JPG

“程主任救了我的命,是一辈子的恩人。”对于来自镇巴县仁村镇的刘奶奶来说,感激的心情和罗先生、卜先生一致。7月8日,75岁的刘奶奶在生死线上,被程德均、甘宗明、腾远军等医护人员拉回。

不断增加的心脏介入手术成功案例,让镇巴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口碑大大提升,心脏病患者不再外转,群众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程德均每周一都上门诊,及时为当地患者答疑解惑,获得当地百姓的高度认可。

正是这股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干事作风,让镇巴县心脏病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受益,也让帮扶工作切实取得了成效。

6.jpg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程德均是“组团式”帮扶专家的缩影。从2022年7月1日开始,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不辞辛苦,离家百里常住镇巴,以病人的需求为己任,以病人的评价为标准,在医学领域不断创新,在帮扶道路上不断前行,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为镇巴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技术的开展,为患者带来蓬勃的生机。程德均满怀豪情的说:“我希望在接下来一年的帮扶时间里能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到镇巴,留在镇巴县人民医院。这是我帮扶的任务,也是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