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袁瑛:肠癌治疗,进展与规范并重

时间:2024-10-16 17:15:38来源:医师报作者:王建生 阅读: 246014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建生)“本次CSCO大会,结直肠癌领域有什么新进展?”


“应该是进展与规范并重吧。”


9月27日,厦门,在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CSCO学术年会结直肠癌专场,记者采访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她严谨地说。




结直肠癌(CRC)是全国第二大癌症,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CRC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 和第4位,2022年新发病例51.71万例,死亡病例24.00万例[1]。预计到2040年,全球CRC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将分别达到320万例和160万例。我国CRC新发及死亡病例均占全球30%,占东亚地区75%以上[2,3]。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预计未来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将持续增加。


袁瑛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实用肿瘤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深耕结直肠肿瘤领域20多年。


袁瑛说,肠癌的免疫治疗近几年进步比较快,但免疫治疗在肠癌当中只有5%~10%dMMR/MSI-H的病人受益,剩下的90%以上的pMMR/MSS病人一直没有突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本次大会上,她的报告就主要集中在pMMR/MSS这部分免疫不敏感的人群,怎么通过联合化疗、抗血管药物等手段来提升疗效。目前这在国内国外都是重点,袁瑛团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目前正在做三期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袁瑛说,靶向治疗最近10~20年对肠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单纯的化疗年代,对晚期病人用标准的化疗来治疗,就是30%~40%的有效率。有了基因检测,有了针对性的靶向药物的加入,有效率提升到60%~70%,这个是很大的一个突破。


肠癌中,大概有一半左右的病人是RAS野生型,临床使用抗EGFR单抗治疗也已经10多年了。今年,西妥昔单抗β上市,使得EGFR单抗有了两个药物可以选择,虽然这两个药物基本的作用机理是相仿的,但西妥昔单抗β在结构上有一些微调,增加了一些糖基化,使得它的一些过敏反应、超敏反应、皮肤反应,比既往的西妥昔单抗会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上多了一个选择。剩下50%左右的KRAS、NRAS或者BRAS突变的病人,这几年的进展也很快,KRAS里面的G12C有了特殊的抑制剂,打破了肠癌领域KRAS基因不可成药的说法。袁瑛团队牵头做的肠癌G12C国产品牌,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同类产品,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疗效都有显著提高。另外,对于BRAF突变,HRE2扩增等,都有相应的靶向药研发。


所以,发现肠癌晚期病人,第一步一定是做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找到适合的靶向药,进行个性化治疗。


袁瑛说,当年刚做医生的时候,对于晚期肠癌病人,如果转移了,就那么几个基本的化疗药,很基本的化疗方案,至于用上去后有效没效,就看病人自己的命运了。但是现在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把病人细分成不同的亚型,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有的免疫先行,有的靶向药物首先考虑。而在靶向治疗领域中,从刚开始只有RAS靶点,到现在有了更多的靶点,比如BRAF、HER2等等,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肠癌内科治疗药物一步一步地往前发展。

 

早诊断早发现是关键

 

任何一种肿瘤,想要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和5年生存率,或者治愈的机会,关键的关键一定是早诊断早发现,肠癌也不例外。


袁瑛介绍,结直肠癌是一个比较适合做人群筛查的瘤种。因为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从最早开始可能有腺瘤了,然后慢慢长大,然后癌变,然后再转移扩散,至少几年的过程。所以有这么长的时间窗,如果做肠镜发现了,如果没有恶变,就把它处理掉,那是最好的;如果恶变刚刚开始,比较局限的情况下,把它切掉了,也是治疗效果很好的。


“但很遗憾的是,我国有30%的病人在确诊时就已经远处转移了。这部分病人,在初诊阶段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通过全身的一些检查,包括CT,来了解它扩散到什么程度,哪些器官受累了;第二件事就是要做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看属于哪一个亚组,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择,就是精准治疗。”袁瑛说。

 

遗传性大肠癌有更多的能力去发现,去干预

 

遗传性的大肠癌比例不高,真正能够确诊的100个人里面就1~2个,但是遗传性大肠癌的危害性极大,往往会毁掉一个家庭,甚至于一个家族。袁瑛从1995年读博时开始做遗传性大肠癌研究,快30年了。“那个时候检测能力有限,测序也很复杂,时间也很长,精准度也不高。现在有了二代测序,一次检测可以检测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基因,检测能力提高了,有更多的能力去发现他们,也有更多的能力去干预他们。”袁瑛介绍,一个家族里第一个被发现的肠癌病人叫“先证者”,先给他做遗传胚系基因检测,如果检测出来突变,每一个细胞都有,而不是只有肿瘤细胞才有,这就叫“胚系突变”,这个是有遗传性的。发现有遗传性的致病突变后,下一步的检测就放大到他的一级血缘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孩子们,如果发现有同样遗传基因变异的,还没有发生肿瘤,最有意义,可以早期进入密切监控阶段,发现苗头及时干预。另外,如果想生孩子,有第三代试管婴儿可以帮他生出一个健康宝宝,而不把坏基因代代相传下去。


“所以现在遗传性肠癌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不像我们当年发现了都很束手无策。不仅有办法给他最优的治疗,还有办法保护他的整个家族,让这个遗传基因不要往下传下去。”袁瑛满怀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