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一个开始。”2014年7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结束了首例经肛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后,中山六院首任院长、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如是说。
仿佛是一个预兆,从这一天起,中山六院在经肛腔镜外科领域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探索与创新之旅,从此建立了我国首个“经肛腔镜手术体系”,开启我国结直肠癌微创治疗新时代。
“找手术做得最好的医生”
中山六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康亮依然记得,在三十年前,如果通过指检能触及肿瘤,通常预示着患者将无法保留肛门功能,需要接受肛门切除手术。这一残酷现实尤其让低位直肠癌患者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失去自然的排便通道,余生与“口袋”为伍;要么直面死亡威胁。
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的阴霾笼罩得更广。据统计,当年全球新发病例数高达193万例,占总新发癌症病例的10%。在中国,这一数字为55.5万例,位居国内新发癌症病例第二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发病率增长速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而在结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在涉及低位直肠疾病时,由于骨盆骨性结构导致的狭小空间及周围器官影响,传统经腹及其他手术入路难以解决术中的显露问题,从而难以精准地切除病灶。这可能导致疾病术后残留复发,或者为了确保完全切除病灶而不得不扩大切除范围,进而增大创伤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的器官功能损伤。
于是,众多直肠癌患者怀揣着保肛的最后一丝希望,不得不走遍全国各大医院寻找“手术做得最好的医生”。而中山六院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每年收治肠癌例数最多的医院之一,每次看到患者带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中山六院,汪建平内心无法平静,他决定改变这一现状。
从1到1000
转机在2010年到来。
这一年,全球首例经腹联合经肛taTME手术的首次报道,引起全世界结直肠外科医生广泛关注,这是因为该术式发现了一种全新入路。
据汪建平介绍,中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根治原则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而传统经腹入路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时,由于癌肿距离腹部较远,手术路径较长,且骨盆限制了术野显露,难以获得满意的操作空间。taTME手术的经肛入路则由下而上进行,路径较短,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骨盆狭窄空间对视野的影响,从而可实现精准地切除全直肠系膜。
尽管如此,由于器械和技术的限制,接下来的几年内,国际上仅有少数医疗机构进行了有限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仍处于动物或临床试验阶段。
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术式潜力后,汪建平迅速带领团队与中山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团队合作,进行了盆腔解剖、动物实验以及新鲜冰冻尸体实验。经过医疗新技术申报和相关伦理审查后,该团队于2014年7月1日为一例52岁女性患者成功施行了完全经肛的taTME手术。
患者术后恢复过程异常迅速:第一天即恢复排气并开始饮水,第二天即可进食半流食,并能下床活动。术后第六天,患者顺利出院。
此后,中山六院在taTME手术领域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至今,该团队已完成超过1400例病例。“我们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最大力量之一。”康亮表示,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山六院低位直肠癌保肛率从70%提高到了95%。
正是这样一台台的手术,共同构成了经肛腔镜外科在中国发展的这十年。
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
正当taTME技术蓬勃发展的关头,却遭遇了一记重击。
自其首次亮相于公众视野,业界讨论便从未停歇。直到挪威与荷兰的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接受taTME手术的患者中,局部复发率高达10%。这一数字是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整整两倍,挪威甚至因此暂停了该手术应用。
一时之间,质疑与担忧之声四起。然而,在康亮看来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十分简单——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尚未度过学习曲线,即团队手术例数不足,且频率太低,导致技术熟练度与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于是,康亮联合汪建平、Patricia Sylla、Sam Atallah、Massaki Ito等国内外专家展开讨论,共同撰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指明原因,随即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
但关于taTME长期结果,业界依然期待着更为坚实的数据支持。
实际上,早在2016年,该团队就牵头联合全国16家三甲医院,启动关于taTME对比腹腔镜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TaLaR研究),历时5年时间完成1115例病例入组。研究短期结果已于2023年在美国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发表,显示了taTME手术围术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且有一定快速康复的优势。该项成果随即改写了美国结直肠外科协会的指南。
而该研究更为重要的里程碑——三年长期随访生存结果,则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被口头报告。这是国际上首个关于taTME的RCT研究长期生存结果公布,它以确凿数据证明了taTME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支持。“这是我们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康亮提到,“在过去十年中,我们通过逐步的手术实践积累,不断与同行交流沟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推动着经肛腔镜外科向前发展。”
刻下标志性印记
康亮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称呼:保肛先锋队队长。
“在医疗领域,个体、团队乃至单一医疗机构的能力均有其局限性。因此,如何将技术及经验推广至更广泛范围,使更多医疗工作者掌握,至关重要。”为此,康亮带领团队做了一系列推广工作。
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二区副主任黄亮将其总结为三大方面。首先,每月举办“保肛先锋队”学习班,至今已持续56期,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其次,积极与外界交流合作,举办taTME神州行学术活动,在全国各地进行讲课、手术演示和会诊等;最后,牵头制订一系列手术操作指引、专家共识、技术指南,包括《中国经肛腔镜手术专家共识》、编写了国内首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专著。“这些指南和专著的影响力远超过单一手术案例,因为它们是公开的知识资源,随时可供获取。”黄亮表示。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该团队将这一方法应用扩大至直肠海绵状血管瘤、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等累及下段直肠的各种良恶性疾病,建立并完善“经肛腔镜体系”,极大地拓展了经肛门手术适应证,创造多个全球首例。
与此同时,他们整合结直肠微创外科三大领先技术——经肛直肠癌根治术、全腔镜下体内吻合技术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技术,正式成立全国首个结直肠癌无切口示范病房。
“目前,我们在这一领域已经刻下了具有显著特色的标志性印记。然而如何走在时代的前沿,将该技术比如将现在越来越成熟的机器人手术及AI技术结合应用于临床及培训工作中,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康亮提到,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升级,他们的成果将为更多结直肠患者带来最小手术创伤及快速康复福音。
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另一个阶段的起点。汪建平对团队发展还抱有更大期待:“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在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仍有许多待解的问题。我们需要有新的思考方式,持续创新,并致力于原创性研究,这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
他们的团队也正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