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 擦亮麻醉临床科室名片 夯实健康中国根基力量

时间:2025-02-04 13:08:51来源:医师报作者:玉辉 湘雪 阅读: 101730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玉辉 湘雪 发自北京)“麻醉学科之所以成为健康中国建设关键力量,国家对麻醉学科的强化支持起了重要作用。”

2025年1月24日,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和32个省级麻醉专业质控中心以及全军麻醉和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李天佐教授均指出,国家不仅要求麻醉学科提升临床诊疗能力,还强调其在疼痛管理、急救复苏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慢性病负担加重,麻醉学科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专家们呼吁,应进一步加强麻醉学科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确保麻醉服务安全高效,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大力量。同时,麻醉学科应积极探索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合作模式,共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王天龙教授

李天佐教授

自1989年原卫生部12号文件正式将麻醉学科确立为临床科室,已历经36个年头,麻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和多学科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临床科室,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正如前辈嘱托,麻醉专业已经“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会上,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一些“麻醉科被视为医技科室”的传言,参会麻醉学界专家们从七个方面回顾研讨了麻醉学科的数十年来接续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明确了麻醉科作为临床科室的专业定位和质控的原则要求。参会专家凝聚了行业共识,增进了临床质控的信念。

国家大力支持麻醉学科发展

1989年,原卫生部颁布卫医字〔89〕第12号文件,将麻醉学确立为临床二级学科、临床一级科室,这一决策举措为麻醉学筑牢了学科地位。王天龙教授指出,在1989年的文件发布前,麻醉专业多被视为医技科室,发展受限。文件发布后,国家将其列为临床二级学科、临床一级科室,并明确了其包含临床麻醉、急救、重症医学以及疼痛诊疗四大内涵,这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126112953.jpg

微信图片_20250126112959.png

30余年来,国家层面颁布的政策文件不仅直接指导麻醉专业发展、建立行业标准与质控指标体系,还从多方面提供学科发展保障支撑、在文件中明确麻醉学科作为重要临床平台学科与舒适化诊疗关键学科的定位。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为例,该文件明确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是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并从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规划麻醉学科发展方向。着重强调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外,还有诸多文件涉及疼痛综合管理、分娩镇痛、舒适化医疗以及“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等。

国家层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既凸显了麻醉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麻醉科发展和麻醉专业的高度重视。

提升临床主力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民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麻醉学科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为此,国家卫健委针对麻醉学科发布了系列文件,不仅强调了其在手术内外的关键作用,还进一步明晰了麻醉学科的任务、临床能力建设以及人力配备要求,体现了国家对麻醉学科的高度重视。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既是对麻醉学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李天佐教授表示,随着百姓健康和医疗需求的日益深入和广泛,对麻醉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各相关科室对麻醉学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种依赖伴随着百姓就医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社会向更高层级文明发展对麻醉学科的一种刚性需求。此外,麻醉学科自身的发展已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能够更好地对接这种服务需求。

“麻醉学科作为临床科室的地位未曾改变,且国家政策持续强化这一立场。未来,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麻醉学科将在舒适化诊疗、睡眠障碍治疗及安宁疗护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限于手术室内或疼痛管理。”展望未来,王天龙教授表示,麻醉学科作为临床科室的定位不会改变,但如何在临床科室的位置上更好地完成任务、发挥作用,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工作。随着国家卫生政策从疾病治愈向健康管理转变,麻醉学科应不断丰富内涵、强化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其作为临床主力学科的地位和建设。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麻醉学科将不断向前推进,临床科室的牌子会擦得更亮!”王天龙教授说。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