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住培感悟丨超声医学路上的成长与蜕变

时间:2025-03-10 16:24:52来源:医师报作者:王兴运 阅读: 112882

本文作者:赣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王兴运  指导老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任 苓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即将画上句点。回首在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的点点滴滴,从最初面对超声图像的迷茫,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对患者的扫查与诊断,这段旅程不仅是专业能力的蜕变,更是一场对医学初心的坚守与升华。

一、夯实基础:从“识图”到“辨疾”的跨越

初入超声医学科时,我对超声影像的认知仅停留在课本的二维超声切面图像上。面对实时动态的超声图像,我常常手足无措:如何正确地调节机器使图像更加清晰?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如何捕捉稍纵即逝的病变图像?尤其在产前超声检查中,胎儿体位的辨识曾让我焦头烂额。所幸,在导师任苓老师和科室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摸索出学习方法——每日坚持“三练”。

图片1.png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ng

在任苓导师指导下学习胎儿颅脑超声切面图

1. 练眼力:利用休息时间反复观看经典病例图像,对比正常与异常的细微差别。  

2. 练手法:在超声模拟训练系统和同学身上练习探头角度、力度控制,摸索不同脏器的最佳显像切面。  

3. 练思维:通过科室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教学阅片及文献研读会,学习从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等角度分析超声表现。

二、突破瓶颈:科研与临床的双向赋能

作为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住培的重要一环。在导师指导下,我选择“胎儿颅脑五横切面法评估胼胝体发育”作为研究方向。研究初期,我陷入数据统计的泥潭:如何建立可靠的测量标准?如何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白天收集病例数据,晚上查阅文献。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临床是科研的源泉,科研是临床的升华。

超声医学科丰富的病例资源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沃土,住培期间,在我的导师以及科室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多次在大会发言,并且参加了由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主办的胎儿颅脑优秀病例竞赛,并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都离不开科室老师对我的培养。

图片1.png1212121212.png

王兴运参加胎儿颅脑优秀病例竞赛荣获三等奖

三、人文淬炼: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情怀

超声医学科是医院最“热闹”的科室之一。每天上千名患者,承载着不同的悲喜:有孕妇听到胎儿心跳时的潸然泪下,有肿瘤患者复查时的忐忑不安,也有老人在检查中紧握我手的无声信任。每天面对不同的患者,我逐渐读懂超声屏幕背后的悲喜人生,我更加坚定了“以探头为眼,以仁心为灯”的信念。

四、传承与创新:团队协作中的自我定位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拥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作为住培学员,我既是学习者,也是传承者:从师兄师姐那里学习各个系统超声的扫查技巧,又向师弟师妹传授经验。这种“双向成长”让我体会到:医学的进步需要代际接力,更需要开放包容的协作精神。

感恩三年住培时光!感恩导师和科室老师们的倾囊相授,感恩患者的信任托付,感恩同学并肩同行。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继续以“精准影像”为剑,以“医者仁心”为盾,在超声医学的天地里深耕不辍。  

愿以萤火之光,守护生命之重;以笃行之志,奔赴医学之长。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