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破解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时间:2025-04-09 15:36:42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104775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为此,医师报聚焦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汇聚多位医疗管理与药学专家,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地、基层医疗能力建设、药品供应保障、AI+医疗等话题展开探讨,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全方位解读医疗服务提质增效的破局之道。


以患者为中心的落地实践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融入日常工作,持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秭归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傅德建:基层医院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需要系统化推进。我们主要从六方面着手:一是理念转变,通过常态化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先进典型;二是流程优化,依托信息化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检查结果“云端查”,缩短候诊时间;三是改善环境,实施“科室集群化”布局,营造温馨安静的就医环境;四是加强医患沟通,搭建“线上+线下”反馈渠道,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并及时整改;五是技术攻坚,采取“引进来+送出去”多方式培养,鼓励开展新技术;六是服务创新,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融入人文关怀,全方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松垭人民医院院长何先强:我院从以下方面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硬件方面,新建住院综合大楼实现一站式服务;区域协作方面,实现川渝地区检查结果互认,降低患者次均费用;服务创新方面,门诊延时服务以及无假日、无节日差别化服务;技术赋能方面,引进DeepSeek等智能系统,提升效率;人文建设方面,建立“特殊群体绿色通道”,畅通患者投诉渠道。


提升“软实力”,助力“强发展”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该如何提升基层“软实力”,助力医院实现“强发展”?

秭归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傅德建:提升基层医院软实力并推动其强劲发展,需从多方面协同推进。在人才引育方面,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家属工作安置等政策,吸引人才;与高校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建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不同岗位青年医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

技术提升采取“适宜技术+特色专科”策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学科品牌,强化学科间的协作与交流。

在医疗协作方面,与上级医院建立稳固的帮扶关系,通过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格局。

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松垭人民医院院长何先强:我院创新“托管式”发展路径,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1+N”深度帮扶。具体实施中,三甲医院派驻包括执行副院长在内的管理团队(涵盖人事、绩效、财务、运营等核心领域),同时我院每年定向选派15名以上临床骨干赴上级医院轮训。

在托管合作中,我们制定了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一是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重点建设体检中心和康复中心;二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腹腔镜等微创手术量;三是规范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年手术量实现翻番,病例组合指数大幅提升,年住院人次大幅增长。


AI+癌症防治的创新之路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医疗健康领域应当如何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实施?

巴中市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周旭:AI医疗发展正迎来重要机遇期。基于电子病历、影像数据等多模态医疗大数据的AI应用具有显著的性价比优势。需要强调的是,AI在医疗领域的定位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医生,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诊疗效率和精准度。随着模型持续优化,AI有望在疾病诊断、手术规划等领域逐步接近顶尖专家水平。我们应以开放心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医师报:癌症防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全面提升癌症防治知识普及率,确保实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巴中市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周旭:当前癌症治疗的瓶颈之一是诊疗不规范、不标准,这直接导致了肿瘤诊治的区域差距。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防治关口前移:一是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健康教育体系;二是强化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创新运用新媒体传播矩阵;三是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夯实癌症早筛早诊基础。

在治疗方面,中医药因其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建议加快抗肿瘤中药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不仅为癌症科普提供了精准传播新路径,更为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打通基层用药“最后一公里”

医师报:在药品从药房到患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环节中,哪些关键节点容易导致用药延迟?

广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赵雪莉:用药延迟问题需从院内院外两方面分析。院内问题包括高峰期排队、扫码系统效率低及医院流程不合理;院外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处方平台,导致药品目录和厂家不统一,影响药品获取。

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通过建设县域医共体实现统一药品目录和采购渠道,通过建立集中审方中心实现处方就近调配,让患者可在附近药店取药。这一改革既能规范供应,又能提升取药便利性。

医师报:当前基层用药仍面临药品种类不足、慢病患者用药可及性差等现实挑战。请问药剂科如何打通基层用药“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蓬溪县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文强:基层用药服务应当以慢性病和老年患者需求为核心导向。尤其是医联体单位,我建议由牵头单位统一制定药品目录,以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现药品目录的同步共享,提升用药的一致性和便利性。

以我院为例,通过重点保障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常见慢病用药需求,并定期调研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用药情况,实现了药品配备的精准对接。同时,我们优先选用集采药品,有效降低患者用药负担。医院还会根据实际用药情况动态调整,对使用率偏低的药品及时优化,确保药品配备既科学又合理。


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助推药学服务转型

医师报:随着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对药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药师队伍建设,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广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赵雪莉:当前我国药学服务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县级医疗机构药师临床能力不足、绩效激励机制不完善、社会认知度偏低等。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增加用药安全和临床药学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处方审核、多学科会诊等临床实践,提升药师专业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借助互联网医院、智能发药系统等技术手段,将药师从调剂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参与临床药学服务。

绵阳富临医院药剂科主任文海菠:建议系统性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政策层面,应建立与药学服务价值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管理层面,需推进药房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实践层面,要推行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药师评聘机制,推动服务模式从“药品供应”向“药学服务”转型,包括开展药学查房、治疗药物监测等专业服务。只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医药不分家”的愿景,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保障药品供应,促进合理用药

医师报:当前中药带量采购实施过程中,有代表反映中标价格与采购量之间的匹配机制尚不完善。如何通过优化采购策略,切实提高集采中药的临床使用率,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蓬溪县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文强:从临床实践来看,不同中药的用量差异显著。首先,对人参、鹿茸等贵重药材应优先纳入集中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对临床用量大的大宗药材,重点把控道地性和质量稳定性,杜绝伪劣产品流入临床。最后,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小品种药材,不建议大规模采购,避免库存积压和资金浪费。

值得强调的是,中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集中采购能够发挥价格稳定器的作用。大部分中药饮片属于医保甲类范畴,集中采购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报销比例,减轻经济负担,增强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医师报:在国家大力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如何确保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和供应商合规管理?

绵阳富临医院药剂科主任文海菠:基于我院药品管理实践,我们建议构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第一,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药品监管法规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第二,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强化对供应商资质审查,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并定期评估更新。第三,加强过程监管,推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统一追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第五,定期开展药品质量抽检,鼓励相关单位和公众积极报告。第六,加强药品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结语

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革新,到基层医疗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从药品保障体系的创新完善,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中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转型升级。这些探索实践,不仅是对当下民众健康需求的有力回应,更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稳步推进注入强大动力。

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突破,正在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铺就一条通向全民健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