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燕宪亮教授: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破局之道 | 高端访谈

时间:2025-05-13 18:25:45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晶 阅读: 15651

在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其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质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燕宪亮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深入剖析了当前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513165736.jpg


急诊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急诊科发展已进入3.0时代,但仍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问题。燕教授指出,一线城市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发展良好,但地市级和县级医院急诊科人才明显不足,这种区域差异直接影响了全国急诊医疗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急诊医学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据燕教授团队在江苏省的调研推测我国院前急救和各级医院院内急诊的人才缺口就达近20万。燕教授表示,目前许多医院的急诊科仍依赖大内科、大外科医师轮转支撑,专业急诊医师严重不足。


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面对这一困境,徐州医科大学自2000年起就开始了急诊医学本科教育的创新探索,成为全国首家开设急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燕教授介绍,该校本着“选择性优秀、关联性拉动”的特色办学思路,最初在麻醉学专业下设急救方向,最终发展为临床医学(急救与救援医学方向)。

这一培养模式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强化专业认同,从本科阶段就培养学生的急诊专业思想;二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除基础医学外,增设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灾害医学等专业课程;三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专门设置70学时的“急救与救援医学技能”实操课程,采用小班化教学,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燕教授介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主要就职于三级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及院前急救系统等,考研率也高达70%。

“我们的毕业生既能在院内急诊独当一面,又具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能力。”燕教授自豪地表示。


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燕教授强调,急诊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本科教育基础上,还需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端人才和师资队伍。目前全国主要医院急诊学科带头人已具备博士生培养能力,但招生名额仍显不足,亟需政策支持。

“医学进展日新月异,急诊医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燕教授呼吁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应鼓励结合急诊临床难点开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管理专业化成为新课题。燕教授指出,急诊管理涉及院前急救、院内多学科协作、信息化建设等多个维度。他特别推荐了《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建设》和《现代医院急诊管理》等专著,为急诊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正如燕教授所强调的,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急诊医师,更是能应对各种挑战的医学尖兵,这需要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的共同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急诊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