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潘曙明教授:完善法律 保障医患共同权益 | 高端访谈

时间:2025-05-13 18:27:18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晶 阅读: 12042

在医疗体系的最前沿,急诊科医生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做出关乎生死的决策。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潘曙明教授深入剖析了急诊医学面临的伦理法律挑战及学科未来发展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513165714.jpg


急诊伦理与法律的现实困境

“急诊科医生介入的医疗纠纷是上海市各专科中最多的之一。”潘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急诊科面临的法律风险。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急诊医疗的特殊性——医生必须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迅速决策,而这种高压环境极易引发后续纠纷。

潘教授分析,当前法律体系在保护急诊医生权益方面仍有不足。虽然各地已出台“好人法”为急救行为提供一定免责空间,但仅靠免责条款远远不够。他呼吁完善法律环境,通过规范诊疗流程、普及法律知识、建立专业鉴定机制等多管齐下,既保护患者权益,也为医生创造安全的执业环境。

“急诊医生不是万能的,他们在救命的同时承担着巨大法律风险。”潘教授强调,社会需要理解急诊工作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先救命后治病”原则下的医疗决策。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委会的成立及相关专业分会的组建,正是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规范化建设。


发展亚专科  弥合区域医疗差距

谈及急诊医学40余年的发展历程,潘教授指出亚专科化是必然趋势。他介绍,美国急诊医学已发展出6-7个亚专业方向,而国内这一进程相对缓慢但持续进行。“不管亚专科如何细分,急诊科作为第一时间综合救治场所的定位不会改变。”

我国急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不争的事实。潘教授指出,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县级及以下医院的急诊力量明显薄弱。“国家卫健委已明确要将急诊、儿科、妇产科等作为县级医院发展重点,这正是强基层的关键举措。”潘教授强调,只有县级医院急诊力量充实强大,国家急诊救治体系才能真正稳固。他呼吁各级医学会加大对基层急诊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县域急诊能力。

“在新冠疫情期间,急诊科展现的强大救治能力已经证明,一个健全的急诊体系对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潘教授强调。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