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烟霾 行动起来” 核心信息及释义
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医学事实,传播前沿、科学和可靠的吸烟危害健康知识有助于引导民众意识到“吸烟为致病之首恶,控烟为防病之首善”。为进一步促进吸烟危害宣传工作的开展,尤其提高拒绝二手烟、三手烟意识,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发布《“拒绝烟霾 行动起来”核心信息及释义》。
以下是全文:
一、烟霾,指烟草制品燃烧或使用过程中释放的烟雾及其残留物,在室内外形成的复合环境污染,包括燃烧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二手烟”和残留的“三手烟”。
二手烟是指由吸烟者在吸烟过程中吐出的主流烟草烟雾,和烟草制品燃烧时散发出的侧流烟草烟雾,所组成的弥散于空气中的混合物,又称为“环境烟草烟雾”。
三手烟指吸烟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家具、地毯、灰尘乃至皮肤、头发等物体表面的颗粒物,以及这些颗粒被重新释放到空气中,与环境中常见的其他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二代污染物。
二、烟霾中有多种包括致癌物在内的有害物质,同时具有二手烟即时吸入暴露与三手烟长期残留暴露的双重危害。
二手烟的组成成分以挥发性气体和超细颗粒物为主,包括至少250种有毒有害成分(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其中至少含有69种致癌物(如:苯、亚硝胺)。
三手烟的组成成分以半挥发性或非挥发性固态残留物为主,有研究显示二手烟中约60%的多环芳烃、70%的尼古丁和80%的烟草特有亚硝胺会沉积在室内物体表面。
二手烟的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在吸烟时及停止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存在,暴露方式主要是吸入空气中的烟雾颗粒及气体,或者称为“即时吸入暴露”;三手烟在吸烟停止后可长期留存数天至数年,暴露方式主要是皮肤接触、呼吸吸入或经口摄入受污染物,会造成“长期残留暴露”。
三、烟霾对健康的危害覆盖从胚胎发育开始的全生命周期。
烟霾的危害涉及呼吸、循环、神经、免疫等多个系统。《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及《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明确指出,有充分证据说明二手烟暴露可以导致肺癌、冠心病,并与乳腺癌、鼻窦癌、结直肠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三手烟可损伤人体重要的遗传物质,如导致DNA链断裂、碱基氧化损伤及诱导DNA加合物产生,对细胞产生遗传毒性,并通过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炎症反应、影响物质代谢、促进肿瘤发生、抑制细胞周期、损伤免疫系统等多种机制促进机体疾病状态发生。三手烟还可危害生殖健康,对子代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即使极低浓度的烟霾暴露(如家庭中偶尔吸烟后的三手烟残留),也可能通过长期累积造成健康危害。
四、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因生理特点,更易受到烟霾危害。
二手烟暴露可导致儿童发生肺功能下降、支气管哮喘、中耳炎,并增加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风险。如果婴儿暴露于二手烟,发生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且二手烟暴露量越大,发病风险越高。儿童代谢“三手烟”中致癌物的能力约为成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免疫系统及呼吸系统尚未成熟、呼吸频率高、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更长、接触家用物品的机会更多,更容易遭受烟霾的暴露及危害。例如婴幼儿在地面爬行接触地毯等含有三手烟物品后,吮吸手指行为较为普遍,唾液中蛋白质可能会增加口腔中毒物的吸收,更需要关注。
孕妇处于特殊生理时期,不仅自身免疫力相对下降、抵抗外界有害物质的能力变弱,烟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环境,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研究显示,孕妇在妊娠期遭受二手烟暴露可导致婴儿出生体重降低,并增加早产、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及唇腭裂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减弱,免疫力和各器官功能下降,如呼吸系统功能减弱,导致对烟霾中的有害物质清除能力降低;心血管系统更脆弱,且多患有慢性疾病,难以承受烟霾引发的不良影响。
五、烟霾的危害具有广泛性与隐蔽性,不存在对健康无害的“安全”暴露水平,任何形式的暴露都需要避免。
“广泛性”是烟霾危害的主要特点,室内哪怕仅有1个人吸烟,都会造成室内所有人受到二手烟暴露的危害。三手烟的分布更加广泛,并且会长期附着在织物、硬表面、颗粒物质等几乎所有物体表面,在高温环境下还会加速挥发,造成二次污染。室内环境是烟霾污染的重灾区,封闭空间中二手烟污染物浓度很高,还会通过空调、通风系统扩散。三手烟常见于吸烟者的家中、私家车内。研究发现,在暴露于烟雾中的不同材料中,地毯是三手烟的主要蓄积处和长期排放源。
“隐蔽性”是烟霾危害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二手烟在通风环境中可被稀释,气味逐渐消散;三手烟几乎没有视觉、嗅觉警示,很难通过感官直接察觉,更加容易使公众降低警惕。但烟霾不存在对健康无害的“安全”暴露水平,任何形式的暴露都需要避免。在厨房、阳台、有换气扇等场所吸烟,同样会对室内环境造成烟霾污染,“开窗吸烟无害”是错误的认知。
六、拒绝烟霾危害应首先聚焦关键场所,并支持和倡导在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进行全面禁烟。
拒绝烟霾危害应首先聚焦关键场所:
① 室内居住场所:家具、墙壁、地板等易吸附烟霾污染物。楼道、地下室等封闭场所,烟霾更易留存和积聚。
②室内工作场所:办公室、会议室、洗手间等工作场所,人员密集且可能有吸烟行为,烟霾易积聚。
③室内公共场所:如餐厅、酒店、地铁等,人群密度较高,如果有烟霾污染,暴露的人群数量多。
④公共交通工具:如网约车、出租车等车辆内部,空间有限,烟霾浓度高。
⑤儿童活动区域:如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家中儿童房等场所,玩具、爬行垫等物品容易吸附烟霾中的有害物质,对儿童健康存在长期威胁。
七、全面无烟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以及共创无烟环境、积极戒烟,是拒绝烟霾的有效行动。
从宏观层面,促进国家和地方出台全面无烟法规并有效执行,是保护民众避免烟霾危害的重要措施。
从个体层面,应当积极采取以下行动,实现拒绝烟霾、免受危害的目标:
①共创无烟环境:遵守无烟法规的规定,发现有人在禁烟区域内吸烟的情况,应积极劝阻、宣传烟霾危害。
加强无烟家庭创建:室内开窗通风、加装换气扇等均无法避免烟霾危害,应当在家中、私家车内完全禁烟。
主动选择远离吸烟环境,如前往无烟餐厅、无烟商场等,减少烟霾暴露风险。
②积极戒烟:吸烟者自身会同时受到烟草及烟霾的危害,应积极戒烟,在完全戒烟前应做到不在禁烟区域内吸烟。不吸烟者也应鼓励周围人戒烟,推荐使用公益戒烟资源(如: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研发的“在线戒烟”微信公众号),戒烟有困难者还可前往专业戒烟门诊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选用科学方法戒烟。
作者:程安琪1,韩晔2,宋晴晴3,肖丹1,王辰4
单位:
1.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和共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控制吸烟与呼吸疾病防控部,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
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首都医科大学
4.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通信作者:肖丹,danxiao@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