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药学智慧,讲好“中药”故事,共探中药新质生产力!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守护人民的健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用好中医药,构建起符合国际标准又能彰显中国 特色的现代中药科学体系与临床评价体系,这些或许是我们未来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7月11日,由《医师报》社主办、天津红日药业公益支持的“健康中国 合理用药——临床药学在行动”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与药学专家们齐聚一堂,直面中药发展痛点,探寻突围之道,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深度对话。大会主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左笑丛教授在致辞中便指出了临床药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与科学评价,以加速中药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进程。
左笑丛教授
“本次研讨会核心议题紧密围绕张伯礼院士领衔的‘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展开。”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期待,此次会议能汇聚临床、药学领域的顶尖智慧,共同探索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现代中药发展新路径,深入探讨如何激发“现代中药-药学新质生产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药学实践从传统的“循证医学”向更高维度的“价值医学”进行转变。
张艳萍执行社长
“中医药作为预防疾病、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的重磅武器,其科学应用至关重要。”左笑丛教授指出,“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在于如何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从“能用”到“精准用”“高效用”“安全用”的跨越。这要求打破中西药学科壁垒,实现高效协同,并促进药学与临床深度合作,深入理解药物特性与风险。中药应用需建立在循证证据基础上,支持个性化诊疗(望闻问切)。“因此,我们既要传承精华,更要运用现代科技阐明药效机理、提升质控水平、优化剂型,构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彰显中国 特色的现代中药科学体系与临床评价体系。”开幕式由张艳萍执行社长主持。
从循证医学到价值医学 医疗理念的革新与实践
在学术讲座环节,山西白求恩医院魏孟玲教授介绍,循证医学(EBM)诞生于对经验医学局限性的反思,强调医疗决策需基于最佳科学证据、临床经验及患者价值三要素结合。它仍存在一定局限:过度依赖生物医学指标,忽视患者长期生活质量与成本效益等。为应对全球医疗体系困境,迈克尔·波特于2006年提出价值医学理念,旨在以相同或更低成本最大化医疗质量与患者体验。这一理念在中国2016年"三方五家"医改报告中正式引入,推动医保支付从“按服务付费”转向 “按价值付费”,聚焦患者体验、费用控制与健康提升。中国三明医改便是中国价值医学的实践典范,它通过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使得人均医疗费用降至全国1/3,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7.61%,患者满意度98%。
魏孟玲教授
在中药创新案例中,血必净注射液的发展历程也是价值医学的一种重要体现。血必净注射液上市20年,秉承“循证永远在在路上”理念,持续丰富血必净疗效和安全性,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的证据体系。2023年5月,一项发表在《JAMA 内科学》的“一种中药注射剂对脓毒症患者28天病死率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显著降低脓毒症28天病死率7.3%。另一项发表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 》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5.5天和ICU住院时间4天。与此同时,血必净实现了从循证医学向价值医学的转变:通过降低单病种病死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强度及医疗费用消耗指数,助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达标,实现从“证据有效”到“医疗性价比”的升级。2024 年,天津市政府启动“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担任创新工程项目技术总师。血必净注射液为该项目的重点之一,将开展样本量超过 5000 例的真实世界研究,形成“诊疗即科研、科研促诊疗”的闭环体系,打造中医药循证研究的“中国范式”。
中药注射剂的药物警戒 使命与担当
广东省药理学会邓剑雄副秘书长指出,中药注射剂凭借多成分协同作用和起效迅速的特点,在急危重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其成分复杂(含蛋白质、多糖等),直接入血易引发过敏反应,加之质量控制难度大,使其安全性面临挑战,凸显药物警戒的重要性。对于中药注射剂的科学监测与风险管控非常重要,以血必净注射液为例,企业建立了多渠道不良反应(ADR)收集体系(如说明书中的上报电话、官网模块)。2013-2016年,全国11省市93家医疗机构对31,913例患者开展大样本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未发生过敏性休克(发生率<1/万),证实其安全性。药物警戒工作形成闭环流程:通过多渠道收集个例报告,形成监测报告。通过人工与计算机结合检索评估风险信号。基于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2010年至今,血必净说明书历经5次修订,增加警示语等安全性信息;同时通过向医疗机构发送用药提示、制作科普资料加强风险沟通。“展望未来,我们将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挖掘不良反应潜在风险因素,实现自动监测预警。结合基因检测与生物标志物,开展精准药物警戒,预测个体化用药风险。”他表示,保障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是药物警戒工作者的核心使命。未来将通过科学监测、创新协作与技术创新,持续为患者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邓剑雄副秘书长
临床药学服务:从辅助走向核心的全链条转型
在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就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中药注射剂的限制政策依据与解限策略探讨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分享。
学术讲座及讨论环节由山西白求恩医院陈维红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张伟教授主持。
临床药学服务正经历角色蜕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蓉教授感慨:“过去我们积极下科室,如今临床主动要求配备药师。”这体现了药学价值被临床认可。药师服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审方、医嘱对接,拓展至前端的药品遴选、目录制定、医保政策决策支持,以及后端的居家患者、慢病管理和社区联动,形成全链条服务。“今后,我们仍要创新探索,持续提升药师自身胜任力: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方法,让药学服务真正“驻进患者心里”,赢得广大患者的认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淑红教授认为,当前应充分利用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中药(特别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进行量化分析。建议开展多中心研究,联动分析海量真实世界数据,生成可靠证据。这些研究成果可纳入医院的“西学中”培训课程,为医生提供基于证据的指导,改变仅凭经验或负面印象的局面。
中药现代化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彭向东教授表示,中药研发应明确两条路径:坚持传统理论指导或走提纯路线,避免混淆。当前同质化问题严重(如大量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审批门槛需提高以发掘真正有价值的药物。血必净源于经典方剂并积累大量证据是个好例子。然而,彻底阐明中药物质基础、机制、安全有效性问题,并赢得广泛信任,仍需坚实的科研数据支撑和科普宣传,任重道远。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陈剑鸿教授指出,合理用药是医疗质量安全的关键,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推动中药现代化需融合传统智慧(如君臣佐使、辨证施治)与现代科技(AI挖掘古方,构建基于医学价值的中药多维度评价体系。这要求加强中医理论传承,深化关键科研,并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实现科技赋能与临床价值提升。
中医药现代化攻坚 以科学评价重塑临床价值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正翔教授直言,许多中药注射剂被纳入重点监控目录,根源在于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及临床不合理使用,亟需加强相关临床研究。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黎小妍教授指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受限或停用多因不合理使用,若能在安全研究、质量控制、预警等方面及合理使用上进行完善,中药注射剂仍有很大应用前景和市场。
北京潞河医院陈世财教授则警示:“部分中药注射剂因安全性问题退市,凸显科学再评价的紧迫性。”他强调,中药材源头把控是生命线,应进行全链条质量监管:建立从种植、采收、饮片加工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保障原料一致性。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玉冰教授对此非常认同,他认为,“好药材”是治疗疾病的基础:须强化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研究,严格把控药材来源、炮制工艺及种植生产全流程。“用好药”是核心,应深化研究、优化配伍,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基因/生物标志物检测,依据患者生理病理特征精准用药,让患者获得最大获益,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璐教授坦言,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提升用药安全、优化治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然而,目前药师数量严重不足,需政策支持扩充队伍;中药注射剂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临床推广;慢病、肿瘤等专科药学服务需求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医保控费压力下,医院普遍将中药归类为“辅助用药”或“万金油”进行限制,这引发思考:为何传统有效的中药在当下被如此定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云峡教授认为中药研发需跳出“西医补充”的思维定式,通过独立研究(如单药临床试验)证明自身价值,才能提升地位。
中医药现代化是国家战略,但面临挑战:现有国外评价体系是否合适存疑;保留传统理论与符合现代要求之间存在张力。为此,四川省人民医院边原教授建议,坚持与创新并重:坚守中医辨证理论,推动标准化研究,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与用药规范。建立中药专属评价标准,加强研究与转化、深化产研合作、校企合作,打通转化链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教育联合体主任、天津红日康仁堂药品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马鲁锋与天津红日康仁堂药品销售公司药物警戒部总监陈洪章表示,红日药业后续工作重点将围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与高质量发展,积极响应政策,推进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在智能制造、基础研究、临床验证方面不断努力,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医智慧、中国方案”。
此次智慧碰撞不仅为激发“现代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了宝贵的“药学智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凝聚药学智慧,讲好“中药”故事,共探中药新质生产力!
2025-07-21 -
new京训赋能 赣超提质丨 江西代表团参加第八届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
2025-07-21 -
new第三届“健康中国·血管健康周”于链博会启幕
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新模式,推动血管健康管理生态系统全面升级
2025-07-19 -
07-192025
络病理论助力:中西医结合提升泌尿系统疾病防治效能
-
京训赋能 赣超提质丨 江西代表团参加第八届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培训
2025-07-21 -
络病理论助力:中西医结合提升泌尿系统疾病防治效能
2025-07-19 -
深化中西医协同 络病理论破解慢病防治“时代命题”
2025-07-14 -
解锁睡眠健康密码:中西医结合诊疗为失眠抑郁等难题破局
2025-07-13 -
络病理论引领创新 中西医协同助力前列腺疾病治疗新突破
2025-07-13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