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acapavir“零时差”落地乐城,我国HIV防控迈入长效预防新时代
7月25日,全球同类首创、一年仅需给药两次的HIV暴露前预防药物Lenacapavir(来那帕韦)正式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这一具有突破性机制和长效防护能力的创新药物,实现了与全球几乎“零时差”的同步可及,为终结艾滋病流行目标提供了新武器,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HIV防控格局的多元化进程。
我们在防控HIV的征途中,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介绍,Lenacapavir是一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衣壳抑制剂,适用于有感染HIV-1风险的成人和体重不小于35 kg的青少年进行暴露前预防(PrEP),以降低通过性行为感染HIV-1的风险。近日,Lenacapavir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HIV 暴露前预防,彰显了其在全球预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理念升级: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必由之路
当前,HIV仍是全球及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HIV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一旦感染,目前尚无治愈办法,如果未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随着我国综合防控策略的不断优化,HIV防控已经取得显著成绩。长期以来,HIV防控策略经历了从“行为干预”为主,到“行为+药物”结合的演进,暴露前预防作为重要的药物预防手段,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综合预防措施之一。
暴露前预防,指未感染HIV的人在发生易感染HIV行为之前服用特定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为可能存在 HIV 感染风险的人群提供了一道“防护墙”。这就像在人体内提前设防,一旦出现HIV暴露,药物能直接拦截和控制病毒,阻止感染,张福杰教授解释道。
治疗是与病毒对抗的持久战,而预防是伏击战,阻击刚接触人体的病毒,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张福杰教授指出,目前医防融合是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核心原则,然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大家总认为HIV离自己很遥远而忽视预防。实际上我国HIV新发感染防控仍面临挑战,且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我国2024年新报告感染者已达10.2万例,占全球新发感染的7.8%。一旦感染,患者将面临终身抗病毒治疗的身心负担。因此,以预防为主,通过科学防控避免感染才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根本之道。
目前HIV疫苗的研发道路依然漫长,暴露前预防仍然是现阶段不可替代的防控支柱。作为降低高风险人群HIV新发感染的有效手段,暴露前预防被《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列为针对高风险人群的重要干预策略之一。《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也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总方针,提出降低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维持低流行水平的目标。然而现实中,由于每日服药的模式难以长期坚持,很多人用过但最终放弃,甚至知道但从未使用,这也让PrEP的普及面临挑战。
药物革新:全球首创“一年两次”长效方案如何颠覆HIV预防格局?
相比目前获批的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Lenacapavir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方案”——每年仅需给药两次,药物会在体内缓释维持高效的抗病毒浓度,形成长达半年以上的保护屏障。张福杰教授形象地比喻道,这是因为Lenacapavir能够直接与HIV衣壳蛋白质亚基结合,它像精准的“病毒拆弹专家”,阻断了病毒复制关键步骤,如阻止病毒组装和释放,从而实现预防HIV感染。我们以前的药物更多像是“守在门口”,Lenacapavir则是“门、走廊和客厅”都安排了哨兵。此外,作为创新的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与其他现有药物不存在已知的交叉耐药性,这也就意味着当面对现有的一些耐药病毒株时,Lenacapavir同样有效。
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关键概念,Lenacapavir是HIV长效预防药物,而非预防性疫苗。张福杰教授表示,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长效预防药物不会像疫苗那样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而是通过在人体内提前“放置”能够长时间维持特定浓度的药物,从而在之后的保护期内,阻止病毒的入侵,预防疾病。
Lenacapavir不仅作用机制独特,而且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展示出超越以往的保护效力。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的PURPOSE 1与PURPOSE 2两项全球三期临床研究,覆盖了不同性别与风险人群,研究结论一致显示,在“一年两针”方案下,超过99.9%的受试者HIV检测持续阴性,展现出其卓越的有效性,成为现阶段预防效果最为卓越的方案之一。正因此,Lenacapavir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24年度科学突破”之首。
对于高风险人群而言,Lenacapavir的优势不仅在于有效性,更在于显著降低频繁服药带来的心理负担,避免了药物暴露引发的隐私风险,也避免因漏服或停服而导致预防失败。它尤其适用于担忧服药行为被家人、伴侣或同事发现,或因生活作息不稳定而难以坚持每日用药的人群,为其提供了一种长效且隐私保护性强的防护选择。
协同共进:多元方案筑牢HIV防护网
防控HIV绝非单靠一种药物就能实现,它需要多种预防手段配合。张福杰教授提醒,暴露前药物预防作为HIV综合预防策略的一部分,应同时结合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以降低通过性行为而感染HIV的风险。Lenacapavir作为高效的“生物盾牌”,能大幅降低感染HIV的风险,而安全套则是不可或缺的“物理屏障”,能同时预防HIV、梅毒、淋病等多种性传播感染,组合使用能获得更为全面的防护。
如今,创新药物在不断引进与应用,后续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提升其知晓率、接受度和使用率,这需要公众认知提升、临床医生教育深化、医保政策支持与社区动员协同发力,缺一不可。张福杰教授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多性伴性关系、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针具/注射器等,都可能增加 HIV 感染风险。除了这些传统的行为学干预,创新的药物预防方式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防艾选择。一般人群及高风险人群都应提高防艾意识,个体结合自身需求利用好创新药物,从而做到更全面、更科学、更自适的健康防护。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研发和临床证据的积累,相信全球HIV防治工作将迈向新阶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Lenacapavir“零时差”落地乐城,我国HIV防控迈入长效预防新时代
2025-07-26 -
new实测蚂蚁AQ 最新iSO版:健康档案打通Apple Watch,或与苹果深度合作
2025-07-21 -
07-152025
冠脉大血管通了≠心肌活了!通心络及时解决冠心病“微循环障碍”难题
-
07-072025
减少血友病患者多种类型出血事件有新策略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