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循证医学赋能 络病理论引领心脑血管病中西医融合防治新实践

时间:2025-07-29 15:30:00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8808

医师报讯 近日,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25年络病分会学术年会于杭州市举办,会议围绕络病理论体系及其在慢病防治中的应用转化等关键内容,展开深度研讨与交流,展现络病研究的前沿成果,为慢性病防治开辟新路径。

会后,多位来自浙江省各级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心脑血管重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通络药物最新循证医学研究进展等话题展开学术交流与深入探讨。

中医的核心是看人而非单纯看病因此,关注患者的体质特征是辨证论治的关键——不同人即便感受相同病邪,因体质差异表现也不同,例如,李逵和林黛玉同患感冒,所用中药一定会有区别。浙江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林咸明教授的一席话详尽阐述了中医的诊疗理念并为中西医融合指明了方向他表示,“中医药虽包含传统文化元素,但其本质是医学,应遵循循证医学,处方需基于证据,在此方面应向西医学习。”

ACS到心衰:中西医整合精准治疗时代来临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此,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龙副主任医师温州市永嘉县人民医院周凌阳主任医师表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干预存在四大难点,一是早期诊断难;二是治疗存局限;三是并发症多样;四是患者依从性差及个体差异显著。破解方案包括积极开展早筛,对高危人群血脂、血压、血糖监测,进行血管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并定期随访。治疗上结合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处理并发症,必要时手术。同时也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生活习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蒋珍妮副主任医师表示,目前冠心病治疗主要依靠化药治疗与血运重建,但有超30%患者经标准治疗后症状未明显改善,表现为无复流或血流恢复缓慢,严重影响预后,临床亟需新的药物或治疗策略。“通心络对于心脑血管具有三重保护作用:在血液保护方面,通心络具有降脂、抗炎、抗凝、抑栓作用;在血管保护方面,可有效解除血管痉挛,抑制、稳定斑块;在基于微血管保护的缺血组织保护方面,可通过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虽能显著改善症状,但患者仍面临着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

202310月,由杨跃进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发表于JAMAIF 120.7。研究显示,在指南建议的常规治疗基础上,通心络能显著降低STEMI患者30天和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主要是心血管死亡的减少。CTS-AMI意义有三,一是填补了西医治疗空白,确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二是推动整合医疗模式;三是为中成药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树立标杆,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浙江省中医院蔡宏文主任医师表示,该研究也推动通心络被纳入今年6月发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推荐通心络用于治疗ACS,尤其是做介入治疗的ACS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IIa, B-R)。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孙金栋主任医师表示。

治疗上,ACS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以介入治疗为主,然而,介入手术虽能开通冠脉大血管,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科马荣国主任医师表示,此外,慢性冠脉综合征CCS)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时再考虑介入或搭桥,术后需二级预防,治疗应遵循ABCDE”方案并个体化调整。临床发现,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仍有胸痛等问题,源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各类冠心病人群中广泛存在。温州市永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陈善主任医师说。临床上,25%ACS患者存在微循环功能障碍,CCS患者则达40%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ACSCCS患者,《指南》推荐联合通心络治疗。”马荣国补充道,该方案能够在开通冠脉大血管的同时,有效开通微血管,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综上,CTS-AMI研究和《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ACS管理进入中西医整合精准治疗时代。”蔡宏文教授说。

“此外,以芪苈强心胶囊为代表的现代中药在心衰治疗中价值显著。”浙江省中医院林冬铭副主任医师表示,202412月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推荐加用芪苈强心,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并给予了最高级别推荐Ⅰ,a);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建议加用芪苈强心或单独使用芪苈强心,可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从急性干预到二级预防  中西医协同探索脑血管病防治新路径

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发性,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性高、季节性、危险因素多样化、个体化差异大等特点。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周平表示,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存在复杂病例治疗风险高、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两大突出问题。这也意味着早期筛查和干预策略亟需优化。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玉琴主任医师王庭欢副主任医师表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再灌注治疗领域,有7个关键问题需解决:一是无效再通,约50%患者血管再通后愈后仍不良;二是静脉溶栓存在局限性,传统药物时间窗窄、出血风险高,新型药物更具优势;三是再灌注损伤问题,中药通心络可发挥保护作用;四是体化治疗和影像学评估技术相关问题;五是组织窗可替代时间窗,能筛选潜在获益患者;六是高龄与特殊人群的管理问题;七是老年患者再灌注后的一些并发症及治疗需个体化探索。为此,可在四方面发力:一是时间窗与组织窗的精确评估,醒后或发病不明患者可通过多模态影像以组织窗代替时间窗;二是优化院前延误,完善区域卒中网络建设等;三是技术与器械革新;四是面对特殊人群治疗困境,需快速评估出血风险。

杭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佟丽妍副主任医师表示,脑梗死复发率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1年复发率达17.75%5年累计复发率超30%,复发患者致残率比初发高2~3倍。这其中,极高危人群(合并脑内动脉狭窄>70%或房颤1年复发风险超15%,中高危人群( 3个以上危险因素1年复发率5~10%。复发患者需关注病因分型,如动脉粥样硬化型要强化降脂,心源性栓塞型要加强抗凝,还需重视二级预防,如延长双抗治疗、严格控制血压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毛善英主任医师表示,脑梗死复发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等),以及未定期门诊随诊等。对于复发脑梗死患者,需关注其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检查血压、血糖、血脂是否达标,探究发病原因,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并通过基因检测实现抗血小板治疗的精准化。

“在卒中二级预防方面,通心络展现出良好效果。”毛善英表示:“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后,通心络以1.33的优势比,显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独立生活比例,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同时可提高脑血流速度和储备,减少无症状脑梗进展,不良反应率与单用西药无显著差异。通心络的优势在于多靶点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能弥补现有治疗在微循环改善、再灌注损伤及神经保护等方面的不足,可作为西药方案的补充。

此外,脑小血管病CSVD同样值得关注。张玉琴表示,CSVD是一种全身性、全脑性慢性重大疾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全球约7亿人受其影响,我国发病情况也较严峻。目前缺乏特异性药物,抗血小板治疗需权衡,神经保护等手段不足,认知功能障碍干预效果欠佳,影像学评估技术待优化。

佟丽妍表示,中医药在脑小血管病治疗有三大突破:一是明确了浊血伤髓是脑小血管病的核心病机并创立了益肾化浊通络法,相关的研究获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二是形成了特色治疗体系,包括分期论治和外治法,且有明确疗效数据;三是中西医结合增效显著,相关研究显示,联合治疗能减缓病变进展、降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和复发风险。“例如,通心络以其三重保护作用和在TISS研究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为治疗带来了希望。“通心络治疗脑小血管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TOPS-CSVD)也于20239月启动。其成果值得期待。

结语:

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不仅为个体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更为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当西药治疗遭遇瓶颈时,以络病理论为指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独特智慧。

在当前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很多患者会寻求中医治疗。对此,林咸明教授也提出了他的期望:“广大中医医师应坚守医学的科学本质,通过准确辨证论治,为患者提供有效诊疗。”


责任编辑:张玉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