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中西融合 为心脑血管健康赋能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召开

时间:2025-08-26 15:08:59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5543

医师报讯 近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兰州举办,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络病理论创新转化成果、学术研究进展、通络药物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深度研讨,旨在推动心脑血管重大慢病防治水平提升,为心脑血管健康赋能。

中西医结合补位冠心病治疗  通心络获多部指南共识强荐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冠心病诊疗领域,能有效补充西药治疗的短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彭瑜表示,冠心病范畴广泛,涵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其中ACS患者病情往往较重,患者血管多处于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状态。

目前针对冠心病患者,有早期血管重建治疗、后续西药标准化治疗等手段,需不同患者个体化用药。”彭瑜表示,然而,尽管有完善的救治措施,并非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都能完全缓解,这与血管或微循环问题有关。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民医院心内科付明副主任医师表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排除其他心脏或全身疾病。治疗上可使用尼克地尔、β受体阻滞剂等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此外西医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症状。例如,通心络是唯一被纳入《中国胸痛中心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药物彭瑜说。

付明介绍,通心络组方含人参、水蛭、全蝎等成分,通过虫类药与本草药结合,发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

“此外,通心络在减轻再灌注损伤、提高灌注效率、改善微循环及微血管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平凉市庄浪县中医院柳晓斌副主任医师表示,再灌注损伤的核心是缺血后血流恢复引发的氧化应激、炎症爆发、细胞凋亡等级联反应,通心络通过多靶点干预打破这一链条:“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核心,通过多成分协同作用,既阻断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环节,又解决“灌注效率低”和“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痛点,尤其在大血管开通后微血管功能修复方面可与西药协同增效,为缺血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重要选择。

柳晓斌表示,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除PCI术后常规药物治疗外,要解决血栓和微循环问题,此外,部分患者还存在长期心脏功能减弱的问题,这也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来改善症状和预后。CTS-AMI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通心络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30天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肌梗死风险74%

付明表示,20243月,由张运院士、葛均波院士等40多名心脑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共同编撰的《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通心络在一、二级预防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梗)防治方面获得8个Ⅰ类推荐,9A级推荐,是首个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获得Ⅰ类推荐的创新中药。

兰州石化总医院党委书记刘永斌教授2025613日发布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抗栓治疗是《指南》的核心更新点。”刘永斌教授表示,抗血小板治疗中,未用DAPTACSCCS患者术前需负荷剂量,阿司匹林过敏者可用吲哚布芬替代,可降出血风险37%GPI仅限特定紧急情况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选择依患者类型而定,DAPT疗程依缺血与出血风险调整。抗凝治疗方面,围术期首选普通肝素,高出血风险者可选比伐芦定,强调术后维持输注3小时;磺达肝癸钠适用于特定NSTE-ACS患者,STEMI术中禁用。特殊人群如高龄、糖尿病患者,抗栓方案各有侧重。

《指南》推荐通心络用于STEMI患者急诊PCI后,多项研究证实其可改善微循环、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安全性良好。防治心力衰竭方面,血压偏低者推荐芪苈强心,能降低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刘永斌教授说:《指南》基于中国原创研究,关注中西医结合与冠脉全面管理,为临床提供了更具实践意义的指导方案。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一环,这其中,中医药在治疗全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李陶主任医师表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术后危险因素控制、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等后续管理同样关键。在此方面,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已逐步凸显,而现有指南、共识仍有较大完善空间,这也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聚焦WHF全程管理:芪苈强心联合标准治疗改善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终末期表现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加重(WHF)患者的综合管理是临床重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标准化患病率为1.38%80岁以上人群高达7.55%。《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为此提供了系统指导。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姚亚丽教授表示,WHF指心衰稳定后症状/体征加重、经规范治疗无改善或需调整治疗方案,临床表现为心衰及合并疾病的症状体征加重、心脏结构功能异常或利钠肽升高,严重时可致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姚亚丽教授指出,在治疗层面,临床评估需明确是否加重、病因诱因及严重程度。前者依据症状、生物标志物等变化判断;病因含心源性、非心源性及治疗相关问题;严重程度分低、中、高危,分别对应门诊、住院/急诊、ICU/CCU治疗。

管理方案按危险分层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CRT/D评估、心律失常处理等,还需管理合并症。药物治疗中,利尿剂为基础,静脉正性肌力药适用于低血压患者,R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需规范使用。芪苈强心得了共识推荐姚亚丽教授表示,李新立教授牵头开展的QUEST 研究显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心衰标准治疗,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2%,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7%

“对于WHF预防是关键,需识别高龄、病程长等高危人群,加强随访与患者教育,优化药物才能减少住院、改善预后。姚亚丽教授说。

卒中管理需兼顾上下游疾病防控  通心络改善缺血性卒中预后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司江华指出:“脑卒中包含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20%,患者预后一度非常差,正所谓‘一人中风,全家发疯’。而神经介入的发展,大大改善了这一局面。”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再灌注治疗是近年来的重要进展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刘伟表示,众多药物和技术手段的核心目标在于扩大再灌注率。实践发现大血管再通并不等于良好结局,其中再灌注后的损伤和无效灌注是关键影响因素,为此,从患者进入绿色通道开始进行血管再通治疗,再到出院及后续康复,整个过程都需多靶点联合治疗,而神经血管单元保护是最重要且行之有效的策略。

此外,受地域或客观因素制约,再灌注治疗比例不高,针对此类患者,除采用抗血小板、调脂、调血压三大基石的西药治疗外,神经保护治疗是重要补充——这其中,中成药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刘伟表示,由董强教授牵头的TISS研究证实,在基础治疗之上添加通心络治疗,能很好地改善急性缺血性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为中药治疗增加了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推动指南的改写和完善。

“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原则来看,卒中的防治更多还是应对心血管等‘上游疾病’进行防治,只有把上游的问题解决掉,下游的疾病才会得到更好的防控。因此,加强学科交叉,开展多学科协作非常重要。”司江华说。

结语

心脑血管疾病给个人健康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冠心病、心衰、卒中等疾病的高患病率、高风险与现有治疗中微循环障碍、再灌注损伤等难题持续挑战临床。面对这一困局,中西医协同或将成为破解之道。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芪苈强心等系列通络药物补位短板、改善预后,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且获权威指南、共识推荐,为患者带来切实获益。


责任编辑:张玉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