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慢病负担待解 中西协同破局

“慢病 (络病) 防治中国行” 江西络病学术会议召开

时间:2025-09-17 10:05:52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7085

医师报讯 心、脑、糖慢病临床高发,给人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西医治疗方法持续发展,药物不断更新,但仍有诸多临床痛点亟待解决。而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探索,为缓解慢病负担指明了新方向。

近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江西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南昌召开。本次会议为促进心血管、脑血管、内分泌等领域的诊疗能力提升,搭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桥梁与平台。江西省内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创新、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展开深入研讨。 

多维度护心  参松养心改善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难题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药物、电复律等方法,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防复发。

然而,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明显局限性:一是对复杂型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有限,长期使用易耐药;二是安全性问题突出,可能致心律失常加重;三是老年患者因合并基础疾病,用药常陷入“加大剂量有风险、减少剂量难控制”两难。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进展显著。南昌市南昌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龚循斌表示射频消融术后药物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和管理并发症的关键,贯穿术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长期管理三阶段。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炎与心肌保护药及中药,各类药物各有优劣。中药在症状控制和减少西药毒性方面有补充价值,精准化、个体化用药是未来趋势。

“由于疾病复杂、药物局限性、个体差异性等多重因素,近年来心律失常治疗药物虽不断涌现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对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难题,应中西结合,制定个体化方案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阮浩航教授表示《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提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发生频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首次发生房颤/房扑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当然,患者术后也应调整生活方式、定期随访,复发后再次消融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宋志芳教授提到,黄鹤教授牵头的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临床研究SS-AFRF)显示,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可显著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年复发风险40%,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为房颤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该研究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

江西省寻乌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文威表示,参松养心胶囊弥补了传统药物不足。其基于中医理论,君药益气养阴,臣药活血通络等,多维度发挥作用。适用人群广泛,包括快速性、缓慢型、复杂型心律失常患者,以及需长期治疗的老年合并基础疾病者、更年期女性等。能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保护心功能,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三大改善  通心络助力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冠心病是常见死因之一,尽管近年来西医治疗方案取得长足进展,但临床仍存在四大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钟日祥表示:一是心肌修复与再生方面,现有治疗能抑制病情进展,但对坏死心肌修复、促进再生及改善心肌纤维化等效果不足。微血管保护与再灌注损伤问题突出,血运重建后心肌微血管堵塞、无复流等情况常见,相关治疗手段欠缺。二是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仍面临心力衰竭进展、生活质量受影响(如糖耐量低、活动耐量低、心绞痛残留等),长期预后与生活质量优化的精准干预需求未满足。三是对STEMI患者再灌注心肌存活性的精准评估手段有限,影响个性化治疗决策。血栓抽吸等辅助手段的有效性、适用人群不明确,相关问题待解决。四是针对高龄、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现有治疗在平衡获益与风险及个体化药物调整方面有优化空间。

冠心病常用治疗手段有药物、介入、外科手术西医疗法与汤剂、中成药、针灸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不仅可减轻西药副作用,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与再入院率。宜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晶说。

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裔忠教授介绍,杨跃进教授团队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证实,通心络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使30天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降低36%,心源性死亡率降低30%;一年内再发心梗率降低74%,卒中发生率降低56%,该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AMA。这是首个登国际四大医学期刊的中成药临床研究。其证实西医标准治疗加通心络可改善预后、降心血管死亡风险,获国际认可,为临床提供新选择与依据。

李晶补充道:此外,通心络胶囊在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优势显著,能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区域供血,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有效率高,介入治疗前后服用可提升疗效。

多靶点干预  芪苈强心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结局

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尽管目前临床主流的心衰药物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但患者依然面临较大的残余风险。

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陈丰教授指出目前,“新四联”药物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基础治疗方案,启动需遵循“尽早、小剂量起始、快速滴定、个体化调整”原则,仅适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24~48小时内启动,滴定中需监测血压、肾功能等。

南昌市进贤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熊水才表示,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价值显著,以芪苈强心胶囊为例,其通过黄芪、丹参等多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多靶点治疗,可调节心肌能量代谢、抑制心肌重构、减轻炎症及纤维化等,还能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依从性。

20135月,在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及黄峻教授的指导下,由李新立教授主要牵头完成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研究结果显示,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芪苈强心胶囊可提高临床疗效16%。为进一步探索探索芪苈强心胶囊能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结局,2018年,李新立教授团队继续牵头开展了“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

QUES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陈丰补充道,该研究在中国133家医院进行,共纳入3110HFrEF LVEF40%成年患者,患者NT-proBNP450pg/ml,平均年龄62岁。

QUEST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22%,并分别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7%、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证实了芪苈强心胶囊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方面的潜在价值,也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该研究结果也‌发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自然医学》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康婷教授指出,在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该药获得《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等多部权威指南共识的推荐。

“通心络、参松、芪苈等通络药物,基于国际研究证据,在心血管事件链干预中多环节发挥作用,填补西药空白,为预防事件、改善预后提供新选择,助力中西医结合防控心血管疾病,提升治疗获益。中西医结合防控心血管疾病,提升治疗获益。”钟日祥说。

多靶点调节  津力达为糖尿病预防提供全新视角与策略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器官和组织病变及功能障碍,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疾病、肾脏疾病等急性(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和慢性(如肾病、视网膜病变,与遗传、血糖控制等因素相关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指出,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关键在于控糖与早筛,前者是延缓并发症的核心,后者使早诊断早干预成为可能

津力达颗粒在辅助降糖和预防并发症上效果良好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负责人邹表示,糖尿病并发症会大幅提升致残致死风险,只有减少或延缓其发生,才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津力达颗粒中药可作辅助防治手段,通过多靶点调节改善代谢与微循环

津力达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制剂,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上有独特优势”邹艺说,由贾振华教授、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等牵头开展的研究显示,津力达可将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1%,为中医药针对多代谢紊乱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提供了首个循证医学证据,为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结语:

通络中药在慢病治疗中的亮眼表现,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价值,更凸显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既能弥补西药治疗短板,又能完善“防-治-康”全程管理。这种融合模式为心、脑、糖慢病防治开辟新路径,在提升疗效、改善预后、减轻负担的同时,也为构建更高效的慢病防控体系注入动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尹晗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