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改善良好预后33%:通心络降低缺血性卒中致残风险的循证突破

时间:2025-08-11 10:29:14来源:医师报作者:贾薇薇 阅读: 3389

缺血性卒中治疗不仅关注大血管再通,同时也要关注对微循环障碍这一核心病理机制的精准干预。

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医药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价值。通心络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研究)证实,通心络显著提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良好功能预后(mRS评分≤1分,代表独立生活能力)33%(OR=1.33),为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与降低致残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医药解决方案。多项研究均证明,创新中药通心络通过多靶点保护微血管内皮、促进微血管新生,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难题。

日前发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也首次将“改善微循环障碍”明确列为解决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核心策略,并将通络药物(如通心络)作为首类被推荐的中成药。由此可见,改善微循环障碍是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关键路径,中医药对此具有重要价值。

指南启示:微循环障碍是卒中治疗的隐形干预靶点

2025年6月发布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首次将通心络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推荐,建议用于行PCI术的ACS患者,发挥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这一推荐具有重要的跨领域启示价值。

在缺血性卒中领域,超过80%的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它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神经功能的转归。通心络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促进微血管新生,为打破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恶性循环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9月发布的TISS研究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通心络组患者90 d良好神经功能预后(mRS评分≤1分,代表症状轻微且生活完全自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这一成果与PCI指南中强调的微循环改善带来的显著临床获益高度呼应,共同表明微循环障碍应作为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干预靶点。

循证突破:TISS研究证实通心络改善缺血性卒中良好预后33%

TISS研究作为首个评估专利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其严谨的设计为结论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50家医院共同参与,共纳入2007例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JAMA Network Open》。

研究显示,在主要疗效终点——90 d独立生活能力(mRS≤1)方面,通心络组和安慰剂组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5.8%(640例)和59.1%(575例)(OR:1.33,95%CI:1.11-1.60;P=0.002)。这意味着通心络组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较安慰剂组提高了33%。

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通心络的显著优势。在发病后48 h内启动通心络治疗的患者获益更为显著(OR=1.43)。同时,对于轻型卒中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中,通心络同样展现出明确的改善预后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通心络组报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38.6%和38.4%),充分验证了其在急性期及90 d疗程内长期应用的安全性。

机制延伸:多靶点多途径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

通心络改善卒中预后的核心机制在于其多靶点、多途径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研究表明,通心络能够上调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血脑屏障破坏。这一作用机制解决了缺血级联反应中的“微循环障碍”难题,保障了缺血半暗带的有效再灌注和神经细胞存活。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开创性地将通心络等中成药纳入PCI术后微循环障碍的推荐治疗方案,标志着中医药通过严格循证医学验证所获得的疗效与机制,得到了国际主流医学界的认可。基于TISS研究提供的强有力证据链,未来更新的国内外卒中防治指南极有可能新增“微血管保护”作为关键治疗路径,通心络有望成为该路径下的核心推荐药物。

通心络完善的循证医学体系,已覆盖卒中全周期:串联TISS研究、既往纳入3906例患者的大型Meta分析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贯穿卒中不同阶段的用药依据。

权威推荐:31部指南共识确立通心络中西医结合治疗地位

通心络凭借坚实的循证证据和确切的临床疗效,迄今已获得31部权威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推荐,覆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及微循环障碍等多个重要领域。

在脑血管病领域,其推荐地位尤为突出:《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8)》明确推荐通心络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2022)》指出其可通过改善脑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2024年发布的《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新增了通心络对脑小血管病的保护作用推荐;《中国卒中防治指导规范(第2版)》将通心络正式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二级预防的全程管理路径。

这些权威推荐共同奠定了通心络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领域的临床地位。

临床实践:优化卒中患者管理路径与用药策略

基于TISS研究及众多指南共识,通心络在卒中临床管理中的应用场景与策略日益清晰。

急性期干预:在发病后48 h黄金时间窗内尽早启动通心络治疗,可与静脉溶栓(rt-PA)或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实现无缝衔接。其与rt-PA联用有助于减轻再灌注损伤,可能提高血管再通后的微循环灌注水平。

恢复期与二级预防:在卒中恢复期及长期二级预防阶段,通心络可与常规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尤其适用于存在显著微循环障碍高风险群体,如糖尿病卒中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TISS研究的安全性数据证实,该联合用药策略可降低残余血栓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标准剂量方案:参照TISS研究验证有效的方案,推荐剂量为每次4粒,每日3次,建议持续用药90 d以获得最佳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改善效益。

通心络在降低缺血性卒中致残风险、显著改善良好预后方面取得的循证突破,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抗卒中这一重大致残性疾病的有力武器,更深刻揭示了中医药在解决心脑血管病共同病理机制——微循环障碍中的独特价值。随着其作用机制被不断阐明并被国际主流指南认可,通心络或将在未来卒中治疗领域,为推动“微血管保护”理念的实践与应用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我国卒中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