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如何孕育健康宝宝?
近年来,我国在HIV防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感染者的治疗覆盖率和治疗成功率均已超过90%[1],HIV已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感染者不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工作,还能够在规范的临床干预下迎来健康的新生命。对于处于育龄期(15-49岁)的HIV感染女性而言,帮助她们实现安全孕育、健康分娩,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公共卫生与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
“医生,我还能有自己的孩子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孙丽君教授常被许多感染HIV的女性这样询问,她的回答总是坚定而充满希望:“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做好全程管理,你可以生下健康的宝宝。”在孙丽君教授看来,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尽早启动高效、安全的HIV抗病毒治疗(ART),并结合孕前-孕中-产后全程管理,是阻断HIV母婴传播的核心路径,也是切实保护母婴健康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孙丽君教授
国家战略:消除母婴传播成为核心防治目标
我国艾滋病疫情虽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育龄期HIV感染女性数量正在持续攀升[2],截至2020年底,我国约有27万女性感染者,其中55%处于育龄阶段[3]。母婴健康关乎国家未来,为此国家层面已将“消除HIV母婴传播”提升为战略目标。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HIV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的目标[4],并致力于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完善早筛查、早诊断服务流程,进一步缩短孕产妇检测确诊时间,切实维护两代人的健康权益。这一目标不仅是防控工作的关键节点,更关乎未来一代的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阻断母婴传播,为每一个新生儿筑牢健康起跑线。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在儿童HIV感染中,90%以上经母婴传播获得[5],若不采取干预措施,传播风险可高达34.8%[6]。HIV母婴传播风险贯穿妊娠、分娩及哺乳全过程,在此过程中,HIV阳性的母亲都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并增加胎儿早产、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的风险[7]。
在妊娠期,HIV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期母亲体内病毒载量越高,胎儿感染风险越大;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容易接触到妈妈产道里含有病毒的分泌物,从而感染;哺乳时,如果感染HIV的妈妈选择母乳喂养,病毒也会传递给宝宝,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感染风险也越大,因此,母婴阻断的意义不言而喻,孙丽君教授指出。
全程管理:孕前至产后多环节保障母婴健康
“实现母婴阻断,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孙丽君教授指出,“孕期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实现并维持在HIV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妈妈减少肺炎等机会性感染,也能保护胎儿不受病毒侵害,降低传播风险并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健康[8]。”研究表明,孕期未接受HIV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其死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是接受治疗者的2-3倍[9]。
此外,怀孕期间ART的及时启动和持续治疗时间,与母体妊娠及新生儿的结局也密切相关,ART启动时间越早,围产期(妊娠达到或超过28周至产后1周)HIV传播率越低[10],坚持ART时间越长,早产风险越低[11]。“治疗时机就是生命线,”孙丽君教授解释道,“病毒控制越早、越持久,母婴安全越有保障,育龄期感染女性在还有没怀孕时就积极开始治疗并实现病毒学抑制,其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通常最低[12]。这就需要我们把HIV感染女性生育需求的目光,延伸至整个育龄期和妊娠期的全程管理,配合早治疗,更好实现母婴阻断。”
我国《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首次提出了“从孕前到产后”的全病程管理模式,覆盖孕前准备、孕期产检和治疗、孕后母乳喂养等多阶段,乃至整个育龄期年龄期间,均需要强调发现即治疗、快速且持久控制病毒的理念[13]。《规划》也明确指出,落实HIV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措施,为感染孕产妇提供全程服务。孙丽君教授强调,“全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是尽可能让母亲始终保持病毒学抑制,降低HIV从母亲向婴儿传播的风险,确保母婴均能获得最优质的健康保障[11],也进一步减少职业暴露等公共卫生的危害。虽然不同阶段的管理重点虽有所差异,但核心目标始终一致,就是快速、有效、安全地将病毒载量压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前沿方案: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从政策关注到管理理念的更新,再到临床管理的全方位支持,这条母婴两代人的健康“守护链”正逐步完善,不仅有效控制了HIV母婴传播,也使育龄期HIV感染女性更有信心追逐她们的“母亲梦”。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降至1.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14]。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女性追求健康孕育,对抗病毒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便捷性和依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疗效、药物安全性、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孙丽君教授介绍,“近年来,创新药物的出现为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带来了新的曙光。”孙丽君教授分享了自己门诊的真实案例,陈女士(化名)是一名高龄产妇,在怀孕12周确诊HIV感染,夫妻俩渴望拥有一个孩子,但又面临着巨大压力。考虑到她需要同时治疗贫血、且工作繁忙的情况,选择了一天一片、药物相互作用少的比克恩丙诺片,不仅能强效抑制病毒[15],[16][17],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率也极低[18]。“通过坚持服药,陈女士顺利产下健康的宝宝。”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随着创新方案被医保覆盖,越来越多HIV感染女性通过治疗实现了“病毒学抑制”和“健康分娩”的双重目标。孙丽君教授欣慰地说,我们见证了许多通过HIV母婴阻断成功出生的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有的成为运动健将,有的学习优异,这让我很感慨,我坚信科学的治疗和社会的支持,能帮助更多家庭迎来希望。
“孕育爱,传播爱”,这不仅是一句温暖的口号,更是医学、人文与社会共同守护的承诺。每一位希望成为母亲的HIV感染者,需要来自家庭和医生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理解、社会的包容接纳和医疗体系的专业守护。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祝福,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母亲能够无惧“艾”,勇敢迎接生命的诞生,书写无“艾”新生的动人篇章。
参考文献
【1】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166c12030d594d349860317b3c84133c
【2】甘秀敏,等.2003-2021年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进展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2(006):642-646.
【3】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3):226-231.DOI:10.13419/j.cnki.aids.2024.03.02
【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12/content_6992032.htm
【5】冯婧,代容,梁翼等.我国HIV感染孕产妇妊娠、分娩及婴儿喂养方式的meta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35(11):1220-1231.
【6】刘安,龙海,李在村,等。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3):226-231.DOI:10.13419/j.cnki.aids.2024.03.02
【7】Cerveny L, Murthi P, Staud F. HIV in pregnancy: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pharmacotherapy, and toxicity[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2021, 1867(10): 166206.
【8】2024 DHHS.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ith HIV. Women with HIV. J102
【9】Ailing Wang, Shuiling Qu, Jiarui Zheng, Xiaoyan Wang, Hongqiao Zheng, Qian Wang, Xiaolong Gui, Pengbin Li, Dongxu Huang, Changhe Wang, Leiyu Shi. The Impact of ART on Stillbirth and Neonatal Death Among HIV-positive Pregnant Women — Yunnan Province, China, 2013–2022[J]. China CDC Weekly, 2025, 7(8): 265-270.
【10】Sibiude J, et al. Clin Infect Dis . 2023 Feb 8;76(3):e590-e598.
【11】Arianne Y K Albert, et al. AIDS . 2020 Apr 1;34(5):719-727.
【12】Yang L, et al. Curr HIV/AIDS Rep.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23 Jun 4.
【13】刘安,龙海,李在村,等。HIV阳性孕产妇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3):226-231.DOI:10.13419/j.cnki.aids.2024.03.02
【14】https://mp.weixin.qq.com/s/QTIdtfVbz5MoV82-SXWVeQ?scene=1&click_id=1
【15】Podzamczer D, et al. AIDS 2018.Amsterdam, NL. Poster THPEB038.
【16】Wohl D A, et al. The Lancet HIV,2019, 6(6): e355-e363.
【17】Stellbrink H J, et al. The LancetHIV, 2019, 6(6): e364-e372.
【18】David A. Wohl, et al. B/F/TAF Five-Year Outcomes in Treatment-Naïve Adults. Presented at Virtual CROI 2022, February 12–16, 2022.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8-302025
玛伐凯泰来自四大洲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在2025 ESC年会上公布
-
new育龄期HIV感染女性如何孕育健康宝宝?
2025-08-30 -
08-222025
从机制到临床:冠脉介入指南首推通心络开通冠脉微血管,降低再梗风险74%
-
new“健康起跳 深度速度有态度” 强生携手多方构建前列腺癌科普公益新生态
2025-08-21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