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中西医协同破局慢病防治 通络药物彰显临床价值

时间:2025-08-25 18:25:56来源:医师报作者:尹晗 阅读: 7422

医师报讯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给个人、家庭、医疗体系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近日,来自山东、山西两地各级医院的心脑血管、内分泌领域专家,就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交流络病理论成果转化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助力冠心病二级预防  通心络获《指南》推荐

全球每年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达2000万,相当于每1.6秒就有1人因此离世。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栩表示,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及规范用药可有效延缓AS进展。

冠心病是AS相关疾病之一,二级预防是防止复发、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卢东杰表示,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面临患者依从性差、危险因素控制不达标、微循环障碍未被充分干预、心理与社会支持缺位、高龄与共病管理复杂等痛点,患者反复发作的情况较为普遍。管理上应采用整合医学与个体化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在此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优势。

“通心络核心作用机制在于改善微循环障碍稳定易损斑块与阿司匹林联用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解决24%的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卢东杰表示,CTS-AMI研究显示,通心络使急性心梗患者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36%,持续用药1年,心源性死亡风险降低27%再梗风险下降74%

卢东杰介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推荐通心络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尤其是做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IIa, B-R);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推荐对血压偏低者加用芪苈强心(IIa, B-R)。

多靶点作用显优势  破局心衰四高挑战

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心衰管理面临患病率高死亡率高住院率高住院费用高四高挑战。山东省济宁市宁乡市人民医院大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庆军表示,2021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将金三角方案改为新四联,但遗憾的是,研究发现已接受针对神经内分泌+代谢通路四联治疗的患者仍面临心衰加重和死亡的残余风险。

对于西药无法达到目标剂量的慢性心衰患者,调整药物剂量与种类若仍无法耐受或效果不佳,可考虑更换药物种类或联合介入治疗、器械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瑾表示,联合中成药治疗优势有三一是中成药往往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同时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如芪芳强心胶囊既能强心、利尿、扩血管,又能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抑制炎症反应,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二是减少西药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三是可缓解患者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此外,芪苈强心对于心衰晚期,合并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及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明显禁忌证,且与其他西药结合使用时基本不受药效冲突的影响。李庆军表示,医生可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基础上联用芪苈强心,共同发挥中西药作用。

张瑾表示,《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对于HFrEF患者,推荐在GDMT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心肌重构、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HFpEF患者,建议在GDMT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或单独使用芪苈强心,以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直面卒中再灌注治疗难题  助力脑保护与微循环改善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重点关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李梦月表示,救治时间窗,很多患者因就诊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是影像评估不够精准——基层医院大多没有CTPMRI,仅靠普通CT很难准确找出还有挽救机会的脑组织,一些超时间窗但其实能治的患者可能被漏掉是术后并发症处理较棘手血管通后出血、脑水肿并不少见,且每个患者的反应差异很大。治疗上尚无精准的标准特殊人群的治疗方案不明确。

即使在时间窗内接受治疗,仍有30%~40%患者存在血管再通失败再通后再闭塞或神经功能无改善。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孙斌表示,再灌注损伤的核心是缺血后血流恢复引发的炎症风暴、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血脑屏障破坏

李梦月表示,临床上针对再灌注损伤和无效再通问题,应在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从四方面着手应对:是优化再灌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二是谨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影像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四是对再灌注损伤进行预防性干预。

中成药在脑保护及微循环改善中的作用显著,其通过多靶点调节,在再灌注损伤防护和微循环改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艳莉表示。

孙斌表示,例如,对于再灌注治疗后,部分患者因血管痉挛、侧支循环不足导致“无效再通”中成药可通过改善血管舒张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提高灌注效率对于微血管“无复流”,中成药可通过保护微血管完整性、改善血液流变性,恢复微循环灌注。

中西医结合具有协同增效的临床优势孙斌表示,在使用抗血小板、降压等西药基础上联用中成药,可减少西药剂量,降低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风险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小血管病变隐藏大风险  全生命周期管理成关键

研究发现高达45%的痴呆症、25%的缺血性卒中和绝大多数出血性卒中都与脑小血管病CSVD有关,其但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赵艳莉表示,CSVD的核心病理为脑内小动脉硬化、血脑屏障破坏及慢性低灌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白质病变(WMH)和腔隙灶的形成;其高危人群主要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以及CADASIL携带者等人群。最终导致脑卒中、血管性痴呆、步态障碍等严重后果。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人民医院张春兆表示,CSVD主要通过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现有治疗以控制危险因素和对症支持为主,但无法逆转小血管病理损伤。

“可以说,CSVD治疗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是降压矛盾——强化降压虽能延缓WMH进展,却可能加重低灌注,另一方面是抗血小板争议——双抗治疗会增加微出血风险,需在获益与出血风险间寻求平衡。赵艳莉表示,未来诊疗主要聚焦两点:一是研发精准分型工具,结合影像与生物学指标实现早期诊断;二是探索内皮修复疗法及基因疗法等靶向治疗。

CSVD的防治需突破传统“卒中后干预”模式,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尤其需加强对无症状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张春兆说,相信未来随着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精准医学技术的发展,有望实现从危险因素控制到病因治疗的跨越。

应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津利达发挥三重优势

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并发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甚至威胁生命。‌这其中,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涉及视网膜、肾脏、神经和心肌等组织。可通过严格控血糖、血压、血脂及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控制近年来,中成药越来越多被用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

“作为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颗粒在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具备三重优势:一是多靶点作用机制其可调节糖脂代谢抗氧化应激且具有抗炎作用二是可改善血液微循环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微血管的作用;三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修复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杰表示,与一些化药相比,津力达颗粒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于需长期服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相对安全的药物可以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额外风险,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此外,津力达颗粒可以与常规的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不仅可以增强降糖效果,还能在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语

西医精准靶向控急症,中医整体调治固根本二者协同可突破单一治疗的局限,为患者带来更预后,破解慢病防治难题的关键路径。正如张栩所说:中西医结合在慢病管理中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未来应加强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建设,通过优势互补为慢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张玉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