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内镜下MVD手术:开启神经减压“精准导航”新时代

时间:2025-09-11 14:50:18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张可欣 阅读: 592

面部闪电般的剧痛、嘴角不受控制的抽搐、咽喉突发的刺痛……这些困扰着无数人的顽疾,往往与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的“受压”密切相关。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曾是治疗这类顽固神经疾病的“金标准”。而如今,内镜技术的加盟让这场“神经解救战”更精准、更安全,预后效果更理想。

什么是MVD手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主任医师谢春成介绍说,三叉神经痛被视为“天下第一痛”,面肌痉挛往往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而舌咽神经痛发作起来犹如电击痛,这几者看似症状不同,根源却可能相似——负责传递感觉或运动信号的神经,被附近异常血管“霸凌”了。长此以往,若不能将受欺压的神经“解救”出来,就会引发剧烈疼痛或肌肉异常收缩,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MVD手术的治疗逻辑清晰且直接。其核心是通过手术找到压迫神经的异常血管,随后用特殊垫片将神经与血管隔开,解除血管对神经的重压,使神经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在传统MVD手术中,医生主要依赖显微镜开展操作;而内镜技术的融入,让手术进入“高清视野+灵活探查”的新阶段,为手术精准度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内镜MVD:尽显三大优势

谢春成指出,内镜犹如一位佩戴高清镜头的“灵活侦探”,体现出独特的技术特性,能够突破传统显微镜手术的诸多局限,尽显三大显著优势——

视野更“无死角”,减压更彻底。显微镜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手术中可能被颅骨、血管遮挡,形成“视野盲区”,导致遗漏细小的压迫血管。而内镜镜头可以潜入神经与血管密集的“危险地带”—— 桥小脑角区,360°旋转探查,甚至能清晰看到神经背面、血管分支后方的压迫点,让医生精准识别所有“肇事血管”,避免因减压不彻底引起的复发。

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内镜手术只需在颅骨上开一个直径约2-3厘米的小骨窗(传统显微镜手术骨窗可能更大),镜头通过骨窗直接抵达病灶,减少对周围脑组织、血管的牵拉。术后患者头痛、面部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平均缩短1-2天,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适配复杂病例,降低手术风险。对于血管走行复杂(如多根血管压迫)、神经位置较深的病例,内镜的灵活视野能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规划操作路径,避免损伤邻近的面神经、听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面瘫、听力下降等风险。

精准鉴别病症:助力早诊早治

三叉神经痛与舌咽神经痛均以“剧烈刺痛”为主要症状,临床易混淆,但二者在疼痛位置、诱发因素上存在明显差异,精准鉴别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有鉴于此,谢春成给出如下专业鉴别方法。

1.三叉神经痛:“脸痛”为主,面部动作易诱发。

疼痛位置:集中于面部,根据三叉神经分支的不同,疼痛常常波及额头、脸颊、下颌区域,如上唇、牙龈、鼻翼周围等部位。

疼痛特点:疼痛呈突发突止的“电击样”“刀割样”,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患者常因剧痛停止说话、不敢咀嚼。

诱发因素:说话、吃饭、刷牙、面部受风吹等面部动作或外部刺激,均可能诱发疼痛。

2.舌咽神经痛:“咽喉痛”为典型,吞咽等动作是诱因。

疼痛位置:主要集中在咽喉部、舌根及扁桃体区域,部分患者疼痛会放射至耳朵深处,这与舌咽神经和耳部感觉存在关联有关。

疼痛特点:同样表现为突发剧烈疼痛,多在吞咽、咳嗽、说话甚至打哈欠时诱发;病情严重时,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敢进食,可能出现体重下降。

注意要点:舌咽神经痛发病率较低,约为三叉神经痛的1/100,临床易被误诊为“咽炎”、“扁桃体炎”。若患者咽喉部疼痛反复发作,且与吞咽动作明确相关,需警惕神经问题,及时进一步检查。

3.专业鉴别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向患者舌根部喷洒可卡因,若咽部疼痛随之消失,则可证实为舌咽神经痛,而非三叉神经痛。

内镜MVD手术适用人群与就医建议

谢春成的临床体会与经验是,若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采用内镜MVD手术治疗——

已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或舌咽神经痛,且用药效果不佳,或服药后出现显著副作用;疼痛或抽搐发作频繁,严重影响睡眠、饮食、工作等,降低生活质量;经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神经与血管存在明确压迫关系。

谢春成提醒,若出现面部剧烈疼痛、嘴角不自主抽搐、咽喉突发刺痛等类似症状,应尽早到神经外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内镜MVD手术。

最后,谢春成评价指出,内镜MVD手术的应运而生,是神经外科领域在“精准治疗”理念下的重要突破。它在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组织,为顽固神经痛患者带来了更高的治愈率、更小的手术创伤及更快的康复速度,助力患者摆脱病痛困扰,重获高质量生活。

1.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