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别让我们的骨头,在老去之前就“塌架”了!

时间:2025-09-22 10:06:56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李盼 阅读: 660

55岁的李女士上周末弯腰抱了一下小孙子,突然感到后背一阵剧痛,无法站立。送往医院后,经磁共振检查发现她的第12节胸椎压缩性骨折。让人惊讶的是,她并没有摔倒或遭遇明显外伤。进一步做骨密度检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骨量流失已超过30%。李女士回忆说,“我这几年每天都喝两三杯咖啡或喝可乐提神,饭菜口味也比较重,但平时非常喜欢户外运动,怎么骨头就变得这么脆了?”事实上,骨质疏松正如一个“无声的窃贼”,在人们尚未察觉时,就已通过日常饮食偏好和不良习惯,悄悄偷走了骨骼中的钙质。

骨质疏松的隐匿威胁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骨外二科兼疼痛科主任雷南伟教授指出,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的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致使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上升。其危险之处在于“隐匿性”,即骨量下降的过程并不伴随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很多人甚至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直到一次轻微外力或日常动作造成骨折,才意识到骨质疏松的存在。

用科普语言来解释,人体是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交替活动,维持骨量动态平衡的。年轻时成骨速度略快于破骨速度,骨量“储蓄额”逐步累积,在二三十岁达到峰值。此后,若营养、运动与激素调节得当,骨量将缓慢下降;而一旦供需失衡,骨量便会以很快的速度丢失,进而动摇骨骼的“根基”。

雷南伟打比方说,要理解骨质疏松,可以把骨骼想象成“钙的银行”。血液中的钙相当于“现金流”,用来维持神经传导、肌肉收缩、血液凝固等功能;骨骼中的钙则是“固定资产”或真正的“家底”,储存了人体99%的钙,保证骨骼的强度和结构稳定。当血钙不足时,身体会偷偷“变卖家产”——拆骨头来补血钙,此时尽管血检结果显示钙含量正常,但骨头却悄悄变脆,直到塌陷的那一刻才显露无遗。

骨量流失的内外诱因

导致骨质疏松的问题,经常是内外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雷南伟表示,激素水平是最关键的内在因素,既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止骨吸收,又能促进成骨细胞工作,促进骨形成。而在女性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量急剧“滑坡”,失控的破骨细胞就像“拆迁队”一样疯狂拆骨,绝经后5到10年内,每年可能丢失1%到3%的骨量;男性虽然没有绝经这一生理特征,但随着年龄增长,睾酮水平下降,也会逐步加大骨质疏松的风险。

甲状旁腺激素则是另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它的正常功能是在血钙匮乏时催促骨钙释放,以保证血钙稳定。然而,甲状旁腺亢进时,激素过度分泌,破骨细胞长期活跃,就会逼迫骨头“贱卖钙质”换血钙,这不仅酿成骨质疏松,还可能引发高钙血症,对心血管和肾脏带来沉重负担。

维生素D的“吸引力”也不可小觑。雷南伟介绍,维生素D犹如钙的“搬运工”,能显著提高肠道对钙的吸收率,并帮助钙在骨骼中的沉积。如果维生素D缺乏了,即便饮食中钙质充裕,也难以被有效利用,最终使骨密度下降。现代人长时间在室内办公,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机会有限,这些均对钙的“亲和力”有所削弱。

外部因素主要来自生活方式。雷南伟强调,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都是加速骨量流失的推手。这其中,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会让成骨细胞缺乏必要的机械刺激,使骨量耗损更快。高盐饮食会增大尿钙排泄,高磷饮料会干扰钙的吸收,过量咖啡因与酒精则进一步破坏骨骼健康。正是这群“小偷”在不同的角落群起而攻之,悄悄地掏空骨骼的存量。

日常生活的认知误区

雷南伟提醒,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存在不少偏差,亟待澄清。首先是“无痛即无病”的观念,许多人认为只要不腰酸背痛,骨骼就健康,实则骨量在无声无息中流失,等到骨折发生才察觉。其次,很多人误以为“血钙正常即骨量储存无忧”,未能认识到血钙稳态并不代表骨骼钙储备充分,临床骨密度检测才是金标准。第三,普遍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女性专属病”,忽略了中年男性、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肾病或糖尿病患者同样属于高风险人群。另外,很多家长认为“青少年不需要补钙”,殊不知青春期是骨量积累的关键阶段,钙与蛋白质摄入量不够将直接殃及骨峰值,埋下未来骨折的“种子”。

在饮食方面,常见误区包括以饮料代替牛奶、追求重口味饮食、频繁摄入高磷、高碳酸饮料和腌制食品,以及过度依赖咖啡和酒精提神,却忽视了这些习惯会加剧钙的过度消耗。还有人误以为“吃啥补啥,喝骨头汤就能补钙”,其实骨汤钙含量极低,反而脂肪与盐分较高。而在运动认知上,许多人误把日常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同于“锻炼”,但骨骼需要的是规律、一定的负重强度和抗阻刺激,偶尔低强度运动并不能有效增强骨密度。

强筋健骨的关键要点

雷南伟强调说,想真正保护骨骼,则需要把补钙和补维生素D落在每天的餐桌上。最简单的做法是保证“每天一杯奶”,最好在早餐或睡前饮用,一杯250毫升牛奶可提供约250毫克钙。如果不适宜喝奶,可以改为酸奶、奶酪,或选择低乳糖乳品。午餐或晚餐里安排一份豆制品,如豆腐或豆干,再搭配一盘深绿色蔬菜,如油菜、芥兰或小白菜。每周有条件时增加2次小鱼小虾连骨吃,或用芝麻酱蘸蔬菜,也能提升钙摄入。主餐之外,适量坚果可补充镁和蛋白质。维生素D则可通过每周3到4次、每次15分钟左右的日晒获取,饮食中加入三文鱼或蛋黄也有帮助。把这些习惯坚持下来,就等于每天都在为骨骼“存款”,让骨头真正越来越坚固。

同时,在运动方面,应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跳绳以及2-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等,以刺激骨形成和增强肌肉力量。平衡训练如太极、瑜伽也有助于预防跌倒。已确诊骨质疏松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安全运动方式,避免剧烈弯腰、扭转等高风险动作。

雷南伟教授最后强调,爱骨、护骨、养骨是一项终身课题,必须打好“组合拳”。他强调40岁后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建立科学饮食与运动习惯,真正做到“强筋健骨,防患未然”!

 

附雷南伟主任简历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骨外二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兼任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冲击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医师协会疼痛分会会长、哈尔滨市领军人才梯队疼痛科学科带头人。

1.jpg

2.jpg

3.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