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与瘤共舞,骑遍山河 | 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点亮肺癌患者滚烫人生

时间:2025-10-15 17:14:09来源:医师报作者: 邓鹭 陈远航 阅读: 577

医师报讯(通讯员 邓鹭 陈远航)“晚期肺癌 + 多处转移”—— 在很多人眼里,这两个词像一道 “生命休止符”,意味着呼吸间的喘息、病床前的等待,以及生活质量的彻底崩塌。但在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62岁的付先生却用两轮单车碾过了这道“魔咒”:他带着晚期肺鳞癌与重度慢阻肺,不仅日常自理如初,更成了骑游队里最精神的队长,带着队友穿梭在山林间、驰骋在乡道上。这份“与瘤共舞”的精彩,源于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团队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也书写了一段关于生命韧性的动人故事。

绝境:慢阻肺遇上肺癌,治疗陷入“两难局”

时间拨回 2022 年深秋,付先生因反复气喘、胸闷来到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彼时的他,早已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缠了6年,肺功能已达“重度通气功能障碍”—— 爬两层楼要歇三次,走快两步就喘得说不出话,连买菜都得靠家人陪着。

可谁也没料到,更沉重的打击还在后面。胸部CT检查显示,他的右肺下叶有大片实变病灶,进一步穿刺活检后,成都某三甲医院给出了确诊结果:肺鳞状细胞癌,伴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转移。

“晚期了,手术切不了,放化疗的话,他这肺功能恐怕扛不住。”医生的话像一块巨石,压得付先生和家人喘不过气。放化疗的副作用、身体耐受的风险,再加上付先生反复强调 “不想躺病床上耗着,想多看看外面的天”,一家人陷入了两难:治,怕身体垮得更快;不治,又不甘心放弃。

抉择:中西医联手,走出“不一样的治疗路”

“我们不做‘一刀切’的治疗,要让他既能控住肿瘤,又能好好生活。”面对付先生的信任,我院老年病科周娟主任牵头,联合中医专家张青老师及科室骨干医生,召开了一场专门的多学科会诊。

会诊桌前,付先生的病历被逐页翻开:肺功能报告上 “FEV1/FVC 仅 42%”的红色数据、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的化验单、还有他手写的“想骑车、想旅游”的心愿纸条,都成了团队制定方案的关键。“不能只盯着‘杀肿瘤’,更要‘养身体’—— 用中医扶正固本,把他的肺功能提上来、免疫力撑起来,再用西医精准监测,守住安全底线。”周娟主任的话,为治疗定下了核心方向。

最终,一套“中西医结合、扶正与监测并重”的个体化方案落地:

中医调理为核心:张青老师根据付先生“气虚痰瘀”的体质,开出了以“黄芪、党参”补气、“杏仁、桔梗”宣肺、“莪术、白花蛇舌草”软坚散结的中药方剂,每日一剂,从根源上改善气喘、胸闷症状,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搭配艾灸、穴位贴敷,缓解呼吸道不适,让他呼吸更顺畅。

西医监测为保障:每 3 个月进行一次胸部 CT、肿瘤标志物检测,每 6 个月复查一次肺功能,实时跟踪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及肺功能变化,一旦出现异常便及时调整方案,避免治疗 “脱轨”。

生活指导同步走:团队还为付先生制定了“阶梯式运动计划”—— 从每天慢走 20 分钟,到练八段锦调理呼吸,再到逐步尝试短途骑行,让身体在“不劳累”的前提下慢慢恢复活力。

新生:从“喘不上气”到“骑遍山水”,肿瘤竟“停步”了

“喝了半个月中药,早上起来不怎么喘了,能自己煮碗粥了!”治疗刚满1个月,付先生复诊时的一句话,让团队看到了希望。

随着时间推移,惊喜接踵而至:

肺功能“逆袭”:3 个月后复查肺功能,付先生的 FEV1/FVC 提升至 58%,气喘、胸闷的症状几乎消失,不仅能独自逛菜市场,还能帮老伴儿拎菜篮;

肿瘤“稳住了”:6 个月后的胸部 CT 显示,右肺的瘤体大小仍维持在 2.3 厘米,纵膈淋巴结转移灶未扩大,肿瘤标志物也回归正常范围 —— 相当于肿瘤“按下了暂停键”;

骑游梦“重启”:身体好转后,付先生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 —— 骑行。起初只是绕着小区骑两圈,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加入了当地的骑游队。去年夏天,他还带着队友完成了“都江堰 - 青城山”的30公里骑行,全程没歇一次,队友们都不敢相信,这个冲在前面的队长,竟是一位晚期肺癌患者。

如今的付先生,手机里存满了骑游照片:雪山下的骑行轨迹、稻田旁的队友合影、山顶上的自拍…… 每一张里,他都穿着亮色骑行服,戴着头盔,笑容爽朗,后背挺得笔直。“以前觉得得了癌症就完了,现在才知道,只要找对方法,照样能活得痛快!”复诊时,他总会给团队带些骑游时拍的风景照,话语里满是感恩。

启示:中西医合璧,让“活着”变成“好好生活”

付先生的故事,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理念的生动实践,更藏着中西医结合对抗晚期肿瘤的三大启示:

一是个体化治疗,是晚期患者的“救命钥匙”对于年老、体弱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晚期肿瘤患者,“猛药攻伐”的放化疗未必是最佳选择。像付先生这样,根据身体状况、治疗需求制定“温和且精准”的方案,既能避免过度治疗的伤害,又能实现“带瘤生存”的目标 —— 这才是“对的治疗”。

二是中西医不是“二选一”,而是“1+1>2”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扶正固本”,能改善症状、提升免疫力,让患者“有体力对抗疾病”;现代医学的优势在于 “精准监测”,能实时把控病情,让治疗“不跑偏”。二者结合,既守住了“生命底线”,又拓展了“生活宽度”,这正是付先生能 “骑游山水”的关键。

三是治疗的终极目标,是“有尊严地生活”“延长生命” 固然重要,但“活得有质量”更有意义。从“喘不上气”到 “骑遍山水”,从“怕给家人添麻烦”到“成为骑游队队长”,付先生的变化证明:医学的价值,不仅是让患者“活着”,更是让他们能做饭、能散步、能追求爱好,能像健康人一样,感受生活的烟火气与精彩。

如今,付先生仍会定期到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复诊,每次都会跟团队分享最新的骑游计划 ——“下一步想去泸定,沿着大渡河边骑,看看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他的背影,不仅是生命韧性的见证,更给了更多晚期肿瘤患者信心:疾病或许会给生命设限,但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突围之路”。

未来,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将继续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针对晚期肿瘤、疑难慢性病等,打造更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像付先生一样,冲破疾病的束缚,活出生命的滚烫与精彩!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