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于金明院士:肿瘤精准治疗 要“知行合一”也要“大道至简”
根据WHO最新标准,如果一种疾病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50%,即可评判为慢性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91%;前列腺癌更是高达99%。这意味着,部分肿瘤治疗已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然而,相关报告显示,相比较美国和日本癌症患者70%的五年生存率,我国目前只有40.6%。这意味着我国肿瘤诊疗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2月25日,在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络病理论创新转化高峰论坛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 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肿瘤瘤谱较优,体检和筛查的早期患者多,诊疗规范程度、新技术和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依从性亦优于我国。“因此, 针对肿瘤的治疗,应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治疗到病因切断与预防——而这,也是健康中国行动的要求 。” 于金明院士作汇报 知行合一:精准医学推动肿瘤治疗“慢病化” 早在2009年,《自然》( Nature )刊载的一篇文章就将肿瘤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Stupid Ca(愚蠢的肿瘤),其以单一显性基因突变为主,突变负荷相对较小,因此单一治疗手段有效,耐药少见且出现晚;第二类是Smart Ca(聪明的肿瘤),其多驱动或无驱动基因,突变负荷相对较大,多靶点或免疫治疗耐药常见且出现早,治疗复杂。可见,肿瘤的异质性是抗肿瘤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 “肿瘤的异质性可分为个体间的异质性、肿瘤间的异质性以及肿瘤内的异质性,再细分,还可以分为DNA水平、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异质性。”于金明院士表示:为面对肿瘤异质性对诊疗带来的挑战,医学界也在不断进行着诊疗理念和策略的迭代。半个多世纪以来,肿瘤治疗的模式从循证医学时代、转化医学时代逐渐发展为当前的精准医学
2023-03-01 -
new咳嗽总不好,贝羚胶囊有奇效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当前,大部分新冠感染患者发热及头身疼痛的症状已经消失,但咳嗽却迁延不愈,迟迟不见好转。我们该如何应对?对症用药是关键。 中医药辨证施治,祛痰止咳效果好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抗疫三年来,中医药力量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轻度咳嗽有助于祛痰,痰液排出后,咳嗽自然缓解,但对咳嗽频繁而痰又不易咳出的患者(如老人和小孩),就需及时治疗,祛痰止咳,以免引起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从中医来看,热退之后余邪未尽发生咳嗽,往往表现为痰粘、咽痒等。从中医来看多为痰热、阴伤等导致肺气失宣,临床可以选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一类的中成药。 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间质性肺病的患者,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肺炎的患者,如果患者以咯吐黄脓痰液为主,或质地黏稠的痰液不易咳出,若伴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症状,可以选用贝羚胶囊治疗。 退热止咳疗效显著,贝羚胶囊安全又有效 贝羚胶囊以传统的古方猴枣散为基础,融合现代医药理论,对原方进行改制重组的方剂。由川贝母、羚羊角粉、猪去氧胆酸、麝香等珍稀药物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清热化痰,主治咳嗽、痰黄、发热等病症,具有服用量少、退热止咳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方中,川贝母是传统的清热化痰止咳药,配用羚羊角粉,不但加强了贝羚胶囊清热化痰的作用,而且兼有镇惊作用,此外羚羊角咸寒,可平肝熄风、清热止痉,对高热神昏抽搐有良好的治疗
2023-03-01 -
new“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
2 月 26 日,在 第 16 个国际罕见病日 到来之际 ,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和中国罕见病联盟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 , 在北京举办 以“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为主题 的学术活动, 包括 全国 罕见病 诊疗 交流会、新书发布 仪式、主旨报告 等,以患者为中心,聚焦基层地区罕见病诊疗能力提升。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心广大罕见病群体,多措并举推进罕见病的药物研发、诊疗与保障。全国罕见病诊疗交流会由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医疗管理处王曼莉副处长首先致辞,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罕见病防治方面的工作,从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三医联动到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致力于提升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 王曼莉处长重点介绍了 2022 年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共同参与、中国罕见病联盟协助落地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罕见病诊疗水平能力提升项目( UPWARDS )。该项目全年举行了 100 余场涉及 90 余个病种的培训,在全国建立起 1000 多名罕见病临床专家参与的培训师资库,征集培训病例逾 200 个,面向基层医生传递先进、精准的罕见病诊疗经验。 王曼莉处长指出,自 2019 年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并开展工作以来,全国临床医生对罕见病的认知、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根据中国罕见病联盟发起的两次调研, 2019 年调查中,约 66% 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自己不了解罕见病; 2022 年调查中, 69% 的受访医生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51% 的医生开展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体现了三年来协作网的工作成果。 国家卫
2023-02-28 -
国际罕见病日: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关爱倡议》正式发布
2 月28日, 是第十六个国际罕见病日, SMA作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其发病年龄广、疾病危害大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引领下,SMA疾病诊疗和保障工作进入了政策推进的快车道。随着全球首个上市的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在中国获批并成功纳入医保,全年龄段SMA患者群体首次迎来有效的治疗药物,自此改变了疾病自然进程,有效改善了各项运动功能。而随着多种治疗方式纳入医保,也有更多SMA患者及其家庭迎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由于该病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且症状初期表现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极有可能造成延迟诊断或漏诊、误诊,而接受治疗的比例则更低。目前,预估全球范围内约30%的SMA患者接受了疾病修正治疗,而中国的治疗比例预计仅15%。 为了进一步提升SMA疾病知晓度,加强患者关爱,由五位SMA疾病诊疗专家和患者组织负责人共同发起的 《SMA患者关爱倡议》(以下简称《倡议》)今天正式发布。《倡议》呼吁全社会应从“筛、诊、治、保、长期发展”这五个维度,持续加大对罕见病SMA群体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对SMA疑似及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同时,呼吁每一位SMA患者尽早开启疾病修正治疗,改善病情,提升生活质量,并为患者群体提供更多自我实现的方式 ,共同推动中国SMA诊疗和保障“生态”的完善。 倡议一:加强SMA疑似及高危人群的疾病早期筛查 SMA 是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患者呈现出进行性的肌无力、肌萎缩,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作为两岁以下儿童的“遗传病头号杀手”,SMA的患病人群覆盖全年龄段。SMA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10000,常规人群中,约每40-50人就有1个是SMA致病基因携带者,从
2023-02-28 -
02-282023
新增两个目标!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发布
“降低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提高四级手术术前多学科讨论完成率”。
-
02-282023
罕见病多与遗传和基因突变相关,陈慧玲:早筛早诊早治、规范随访是治疗关键
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是指发病率极低的疾病,但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疾病,而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的总称。在中国,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被定为
-
上海长征医院专家巧摘“炸弹”,重塑独肾
“术后恢复良好,不仅保住了肾脏,且肾功能也在逐步恢复,近期注意术后随访即可。”听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任善成教授的话,师先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了下来。 仅有的独肾,长出多个肿瘤 59岁的师先生因罹患肾癌,14年前在河南安阳当地医院切除了右肾,此后,数年间,师先生一直靠仅剩的左肾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年初,师先生体检中又发现左肾长了四枚肿瘤。其中,最大肿瘤位于肾门部,直径约4.3厘米,几乎占据整个左肾一大半体积,且肿瘤都紧贴肾脏分支动脉、静脉及左输尿管。 此外,师先生还有多年冠心病,平时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保肾手术停用阿司匹林围手术期存在深静脉血栓甚至心梗、脑梗、肺栓塞(VTE事件)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保肾手术存在出血风险。为摘除肿瘤、保住肾脏,师先生从河南辗转上海多家医院,均被告知保肾难度大,只能进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想到下半辈子须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系生命,师先生内心既痛苦又挣扎。 “医生,求求您,一定要保住我的肾脏。”今年2月初,忧心忡忡的师先生来到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就诊,任善成教授团队经过综合评估,认为师先生存在保肾手术的绝对适应症。为此,该团队制定手术方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左肾部分切除术。 任善成教授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拆弹”+保肾,难上加难 “我们通过术前三维图像重建及全息影像联合术中超声定位的帮助,让肾脏肿瘤无处逃遁!”据任善成主任介绍,保肾手术的最大难点,就是师先生上下极肾肿瘤较小较浅,肾中极腹侧及中下极腹侧的两个肿瘤较大,且最大肿瘤位于肾门部,如何避免肿瘤漏掉与精准规划手术,
2023-02-24 -
通用技术环球医疗:深化肾病专科布局 创新国企办医模式
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企办医的标杆,通用技术环球医疗近年来深度布局肾脏疾病专科领域。近日,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肾脏疾病学科建设与诊疗水平,推动肾脏疾病学科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打造肾脏疾病专科“医教研产”一体化创新业态,环球医疗在京成立肾病产业研究院。
2023-02-23 -
二十年磨一剑 铸造中国咳嗽未来|赖克方教授专访
“没想到一个咳嗽竟把我弄得如此狼狈……”李女士是一名教师,工作时她将知识和爱心献给了学生,衣着光鲜,优雅得体,深受学生的尊敬和喜欢,而生活中的她却备受咳嗽的折磨——5年前
2023-02-21 -
上海和黄药业再夺“头部力量”!荣获行业四项年度大奖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 2023年开春之际,以“坚韧创新 乘风共进——为中国医药经济新稳态融注新动能”为主题的“第三十四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广东珠海顺利举办。 在本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简称 “上海和黄药业”)以中医药发展行业标杆的姿态,荣获“头部力量 •中国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果企业(2022)”、“头部力量•中国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果品牌(2022)”、“2022中国医药社会责任媒体观察责任先锋”、“2022年度中国医药行业质量匠心企业”四项大奖,为行业注入了更多创新动力与强劲的榜样力量。旗下产品“上药牌”麝香保心丸更是一如既往地发挥出品牌光芒,斩获“头部力量•中国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果品牌(2022)”。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医药经济报》发起 “头部力量 •中国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果(2022)”盘点,从媒体视角礼赞行业头部企业在新周期的责任与担当,全面展现新风貌。 守正创新,勇毅起航。在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下,一大批追求卓越的企业正在成为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拓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上海和黄药业便是这滚滚浪潮中,把握机遇、开拓前行的时代主角。 恪守初心,传承与创新并行。四十年前,新一代微粒丸制剂、 “苏合香丸”的新载体——麝香保心丸诞生。而上海和黄药业自 2001年诞生之初,便主动应用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麝香保心丸进行二次开发、不断创新,打造独树一帜的“上药牌”麝香保心丸,走出了一条坚如磐石的循证之路。 二十载光阴,上海和黄药业遵循中医药发展规
2023-02-20
-
杜奕奇:用好“血液滤过”这把双刃剑丨医师报·胰腺炎专栏
2023-11-2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新增两个目标!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发布
2023-02-28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看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三名军医教师的故事!当白大褂遇到“国防绿”,当柳叶刀邂逅白粉笔
2021-09-11 -
揭开亚洲人群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现状 ——EPICOR Asia两大亚组研究结果公布
2020-04-28 -
原研医疗器械破解“东亚悖论”,“中国智造”引领全球“金标准”
2020-12-30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