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6-08-18 总第46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6-08-18 总第465期
返回上层

总第465期

发布时间:2016-08-18

时评

标题导航

互联网医疗别成一把虚火

发布时间:2016-08-18来源:《医师报》作者: 庄一强  阅读: 520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手机软件已接近2000款;网络医院也在一些地区逐渐兴起。然而,这一市场的“繁荣”至今还未带来预期中的效果: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没有改变、医院信息透明度依然不高、患者挂号看病仍旧不易。相反,“一窝蜂”投资所导致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创业一年内的公司大量死亡,约20%的初创互联网医疗企业已不复存在。

为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却呈现出“虚火”之势?广义上的医院可以被解构为三大部分:物理空间+设备;医疗技术+团队;医患间的信息流。

“物理空间+设备”指的是医院的建院区域和其拥有的诊室、病房、手术室,以及供给诊疗的全套检查、治疗设备等。我国医院目前大都以此为主抓方面,只有通过审批拿到卫生部门的许可,才能建院、招人、行医。

“医疗技术+团队”主要指拥有专业技术的医生群体。由于大医院的垄断,医生多被绑定在体制内医院,难以流动,发挥价值受限。

“信息流”主要以互联网为保障。目前市场上,超过90%的互联网医疗手机软件为挂号支付、慢病管理、网络问诊三类功能,有新意的较少,跟风的较多。这些手机软件的共同特点是只提供平台,参与诊疗行为的前期或后期工作,根本无法介入最实质的问诊、检查、治疗等,大医院的医疗垄断自然无法打破。

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前景暗淡?当然不是。只要戒急戒躁,找对方法,互联网医疗的未来依然看好。

医疗需求具有频率低、黏性高的特点,即大部分人不会总生病;一旦生病,对好医院、好医生的忠诚度高。因此,医疗与互联网结合,不能照搬阿里巴巴或大众点评式的多用户策略,而应思考适合自己的模式。

现有的两种O2O模式值得关注。

第一种是网络医院模式。

以互联网为主导,联动医疗团队,共同寻找合适的医院作为诊疗实施地。这种方式下,医生不属于网络医院,网络医院也不能控制医生,互联网起到的只是信息传递和桥梁作用。

广东、乌镇等地已试行这一模式,但最终能否成功,尚难定论。

第二种是医生集团+互联网模式。

这一模式以医生组织为主体,互联网为医生集团服务,两者联合后共同寻找医院。相对来说,这一方式的未来更被看好。毕竟,给人看病的不是手机、电脑和网络,而是医生,医院提供的只是一个场所和必需设备。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