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使然,每个医生心中都有一颗公益心,都需要一个释放的平台。为救助中国眼病患者,一批有责任感和公益心的眼科医生在“朗视界 沐光明”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将最美的医者仁心带到了老少边穷地区,一次次的义诊、送药,让温馨的故事不断上演。
医者之美,美在公益美在心;医者之路,用爱传播福音,医者之心,如明星闪耀,万众瞩目!“我的公益故事——The Best You”栏目,将连续刊登这些眼科医生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医者的价值。“The Best You”带你开启探索眼科医生的美好之旅。
“朗视界 沐光明”公益基金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和成都康弘药业集团共同设立。
周明:用心带来光明和希望
完成眼科显微手术上万例,发表眼科学术论文30余篇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主任周明教授认为,眼科医生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马虎,对患者的诊治要更加用心。
周明教授的“用心”是有目共睹的。有科室里的医生这样说到:“很多时候,周主任做了一天手术或出完专家诊后还会在办公室电脑旁认真看文献和手术视频,每次看到主任摘下眼镜的时候,都会由衷地敬佩。”
周明教授的“用心”及高超的医术换来的是患者的信任和托付。大连的一位爱心大姐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最后找到了周明教授,在做手术前,患者说:“您做到什么程度,我都接受。如果失败了,就作为你们经验的积累。”手术获得成功。大连电视台及广播电台为这位爱心大姐能够继续传递爱心专门策划了一台文艺晚会,特邀周明教授参加。
然而,即便是收到许许多多患者的感谢信,周明教授心中至今仍有一个“痛”。
多年前一次义诊时,周明教授遇到一名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并发白内障,需要及时手术治疗。但患者在咨询了手术费用后就沉默了,他告诉周明教授:“等我筹好钱再治吧。”当时患者已到了中晚期,再等下去就失明了……
挂念这名患者的周明教授想再次联系患者时,却发现患者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患者沉默的样子常常在周明教授脑海中浮现。从那以后,他坚持每次义诊,都要将每一名患者的姓名和电话留下,方便日后随诊。
“人们都说眼科医生是‘光明天使’,这是称赞,更是压力和动力。”周明教授说,一名出色的眼科医生,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是希望和未来……
李筱荣:帮扶脱盲 大爱无疆
“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是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李筱荣教授经常对学生说的话。
在当今这个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容易受到周遭影响而变化,有时会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但是,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学到技术,才能成为一名会看病,看好病的医生。“太看重利益的人,不能成为好医生。”李教授说。
仁爱、传承、奉献,是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院训。该院玻璃体视网膜眼外伤科的医生们每天早上7点就到岗,每周早上两次查房和学习。遇到疑难病例,李筱荣会鼓励年轻大夫或者研究生拿到科里讨论,一方面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讨论,训练年轻医生和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每周四院内都会举行继续医学教育讲座,要求医生们不断学习,钻研业务。
作为院长,李筱荣总和大家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脚踏实地,不吝啬付出,为患者做好服务。”
中国因白内障致盲的患者约有400多万人口,仅仅靠院内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李筱荣就带领医院眼科医师走出去,到边远地区开展帮扶行动,为白内障患者服务。每年,眼科医院均会筹集资金为贫困患者免费施行白内障手术。这一走,便走了十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眼科医院的专家们同时为边远地区医生免费培训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为当地留下一支“不会走”的眼科医生队伍。
公益行动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李筱荣院长说,国家更应从政策层面大力扶持,鼓励有爱心的企业、机构、个人共同参与,帮扶穷困地区患者脱盲脱贫,自食其力,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