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卒中学会(AHA/ASA)公布了2015年心血管领域的十大进展。自1996年以来,两大学术组织形成了每年发布这样一个名单的惯例。
SPRINT研究:血压“低一些,好一些”的新证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支持的SPRINT研究,直接对JNC8宽松的降压态度提出了否定,认为血压降得低一点可使更多人获益。(N Engl J Med.2015,373:2103)
该研究结果显示,高危心血管病患者或合并慢性肾脏病>50岁高血压患者中,与收缩压降压目标<140 mmHg者相比,降压目标<120 mmHg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约1/3,死亡风险降低约1/4。
点评: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王增武教授:SPRINT研究再次证明,血压降到一个更低更合理的水平,对心脑血管可起到保护作用,再一次证明了血压与心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要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医疗强调精准化、个体化,将血压降到<120 mmHg并非适应每个个体,降得太低会使周围器官供血受到影响。
EMPA-REG OUTCOME研究: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横空出世
一直以来,没有试验能明确显示降低血糖水平可改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预后,而2015年欧洲糖尿病年会上公布的EMPA-REG OUTCOME研究打破了这一沉寂。(N Engl J Med.2015,373:2117)
该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心血管高危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接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恩格列净,可使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降低38%,全因死亡相对风险降低32%,其主要复合心血管转归发生率及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安慰剂组。
点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EMPA-REG OUTCOME研究可称得上是继UKPDS之后糖尿病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研究。其研究结果或对糖尿病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恩格列净或可单独或联合二甲双胍,用于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成为一线降糖药物。
重症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曙光乍现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小的血栓,静脉溶栓可以应对,但血栓体积较大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就有点鞭长莫及。
不过,办法总比障碍多,对于重症卒中,SWIFT PRIME研究、REVASCAT研究、EXTEND-IA研究、ESCAPE研究和MR CLEAN等研究均显示,支架取栓术有助于降低致残致死率。
这些研究虽结果有差异,但每一项研究均显示,接受介入取栓的重症卒中患者较单纯应用tPA者,多在3个月时功能转归更好。
PCSK9抑制剂:“坏胆固醇”LDL-C克星
PCSK9抑制剂近几年来一直很火。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年会上,OSLER-1和OSLER-2及ODYSSEY LONG TERM等研究结果表明,Evolocumab和Alirocumab在不同患者群中应用,12~18个月后,可使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降约50%,Evolocumab能进一步显著降低患者LDL-C的水平。(N Engl J Med.2015,372:1500)(N Engl J Med.2015, 372:1489)
点评:
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OSLER研究的延长随访结果令人振奋。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Evolocumab及其他PCSK9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更为重要的是再一次论证了胆固醇理论。此外,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产生临床获益并非仅限于他汀类药物。
可消失支架:略显稚嫩
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是“新角色”。ABSORBⅢ,ABSORB Ⅱ和ABSORB Japan都为新型生物可降解支架进行了探索,但与传统药物洗脱支架相比均未能显示出优势。
例如在ABSORBⅢ研究中,应用可降解支架组可能由于支架置入处狭窄而发生心绞痛的患者略多(1.5%与0.7%)。(N Engl J Med.2015,373:1905)
在ABSORBⅡ研究中,虽然置入可吸收支架的患者组中,出现心绞痛或心绞痛恶化的比例降低(22%与30%),但是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却略多(4%与1%)。(Lancet.2015,385:43)
看来,新的开始总是有些稚嫩,不过蕴含的希望也是最大。
点评: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Gregg W. Stone:当金属支架刚应用于临床时,也得出类似“并非最优”的结果。当新的设备置入体内时,医生需要时间来适应,也需要时间来学习找出最适合的患者。
治疗持续性房颤
扩大射频消融范围属画蛇添足
在多数情况下,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效果不如阵发性房颤,那么,在消融肺静脉周围组织的基础上,消融范围更大一些是否效果更好?STAR AFⅡ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做法有点画蛇添足。(N Engl J Med.2015,372:1812)
研究者认为,更多的消融,意味着更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以及操作时间更长。因此,在没有明确获益前,不应该消融更多组织。
健康生活方式四兄弟:
饮食+运动+不看电视+短信提醒
2015年,一些研究再次强调了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唯有健康生活,才能有强壮心脏。
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以单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中5%的卡路里,可降低15%~25%的心血管病风险;如果以全谷物来代替,则可降低9%的风险;精制淀粉或糖来替代,则不增加也减少心血管病风险。(J Am Coll Cardiol.2015,66:1538)
发表在《循环》杂志的一项纳入37万人的研究则再次印证,生命在于运动。该研究发现,每周运动2.5 h仅能降低10%的心衰风险,而每周运动5 h可降低19%的心衰发生风险,每周运动10 h则可降低心衰风险35%。(Circulation.2015,132:1786)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则紧贴信息化时代,研究者发现,那些收到定期有关改善生活方式方面短消息提醒的人群,可更好地身体力行。(JAMA.2015,314:1255)
不少父母常常和孩子进行电视大战,不过少看电视确实好处很多。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每天仅看1 h电视,也会增加孩子变胖的风险。(Obesity.2015,23:1696)
控制血脂:基因学研究指明新方向
分子水平的研究常常能给人带来惊喜。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通过对18.8万余人的GWAS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后,确定了4个可能影响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的微小基因片段。研究者认为,这或许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Nature Medicine.2015,21:1290)
房颤患者围术期:
术前停用华法林或无需桥接抗凝
对于需行择期手术或择期有创操作而术前停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而言,桥接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尚无定论。而一项由美国心肺血管研究所支持的研究发现,停用华法林桥接低分子肝素得不偿失。不但不能降低卒中风险,而且还会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N Engl J Med.2015, 37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