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新时代:宣传医生拒绝造神 传播“人”爱
《医师报》融媒体中心第一期“对话高端”栏目起航
编者按:红彤彤的幕布缓缓拉下,《医师报》社融媒体中心“对话高端”栏目鲜亮的背景墙和简约的采访台映入眼帘。5月29日下午,以五位一体媒体矩阵平台为闭环的《医师报》社融媒体中心正式启动。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杨民副会长、李松林秘书长、《医师报》社社长王雁鹏,以及来自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等学术专业团队的十余位主委共同为医师报融媒体中心揭幕,见证激动瞬间。
本期我们走进融媒体中心演播室,围绕“健康中国新时代:宣传医生拒绝造神、传播‘人’爱”的话题,和专家一起深度对话,碰撞思想。
话题背景
医生被困媒体渲染和现实尴尬
张艳萍:当前,相关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社会关于医疗界传播最广的,几乎都是负面报道。另一方面,医疗界被社会所传播的,往往都是医疗救助新、奇事件。
现实中,一方面,医务人员日复一日地面对着繁重的临床、科研工作,为数不少存在身心乏累、疲于奔命、缺乏职业荣誉感等负面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又在不断涂抹医务人员天使、大爱的角色标签,患者在期待医生为他们祛除病痛之外,还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这些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医疗界和社会、大众之间的鸿沟。
在构建健康中国的新时代,我们的医生、医疗行业期待着实事求是、立场公正、更为贴心、暖心的宣传,期待着社会、大众对于医疗、医生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对话
Q1 张艳萍:社会、大众宣传医生“造神”而非“人性”、“人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人性化宣传 给予医生人文关怀和爱护
张雁灵:医生与患者本应该是一对共同与疾病作战的战友,中国医生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生相比,工作量更是超负荷,他们每天忙碌于门诊、手术,甚至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面对媒体。此时,媒体往往容易用个案、范例来片面解读医生,要么造神,要么诋毁。
其实,医生首先是“人”,我觉得,媒体应该更多从人性的一面来宣传报道医生,呼吁给予医生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
医学有时很无奈,医生并不能治疗所有疾病。如果媒体过度神化医生,一旦治疗不成功,患者可能产生更大的失望,从而对医生、医患关系产生偏颇性影响。一旦撕裂了医患关系,就造成了当下医患关系面临的最大问题——信任危机。
媒体造“神” 体现了医者的纯良人性
黄晓军:从医生的本质概念来看,他是用专业技术和能力来解除疾病的痛苦,同时还要面对疾病和患者诸多的未知情况。当医生用旁人所不具备的医疗技术和能力解决了未知的问题,救治了诸多疑难杂症,所谓的“神”的一面似乎就展现开来。
我觉得,这个所谓的“神”的概念恰恰体现了“医生”这一职业所饱含的纯厚和善良、知识能力和担当等人性特征。这样的“神”,其实是人性与医疗专业知识的一种结合。但媒体不应该过度解读和夸大之,而应该呈现医生更加人性的一面,即善良、智慧和担当。一位好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位好人,一位有良知的人。
人都会犯错 不应刻意拔高或随意贬低
刘又宁:不可否认,医生是一项职业,也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能。但因为它是与生命打交道的科学,因此,我们提倡每位医生首先要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医生麻木不仁 、不负责任,其产生的危害比其他工作更大。
同时,医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我们应该公平地认识和对待他们,不需要社会和媒体的刻意拔高,也不需要随意的贬低。
目前,百姓的就医环境正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但仍然压力重重,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现状和责任推给医生,这并不是医生造成的。但面对患者和生命,医生往往就是那个最希望留住生命的人。
Q2 张艳萍:在如今健康中国新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宣传,才能还原医生职业神圣的同时,也能还原更多人性?
站在公正的立场 成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张雁灵:古语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话并不是说医生就是佛、就是仙,而是指只有品德特别好、智商特别高的人才可能成为好医生。但医生本身只是人,过去,我们宣传报道医生如何忘我工作、不顾家人,甚至因劳累猝死在岗位上,似乎这样才是英雄,但我们忽略了医生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其培养的综合成本非常之大,他们也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节奏、亲情友情,如果长期担负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又如何承担起13亿中国人的健康工作?
我想,媒体应该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来弥补“医生很忙,没时间面对大众充分沟通”的问题,加深医患之间、社会与医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担负起媒体的责任,更好地成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媒介和载体,成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如今,社会与大众对医生缺乏理解和信任,我们既不能“神”化医生,医学有自身局限性,医生也是凡胎肉体,更不能诋毁医生,从一件个别事例或者一个偏颇角度丑化医生的形象。
归根结底 需要全社会和媒体都提升人文水平
黄晓军:我认为,媒体对于医生的报道,要减少造神,要体现“人”,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人文。我们应该宣传挖掘出,医生的确具备旁人所没有的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样的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神”,而有些媒体有时为了新意或奇特,更乐意去刻意地“造神”。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文的力量,让医生的宣传报道回归人性化,归根结底,需要全社会和媒体都提升人文的水平,我们的报道需要去了解并尊重“人”的本真和规律,如果全社会都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全方位地提高了人文水平,我想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全面客观地观察、认识医疗问题
刘又宁:希望媒体报道谨遵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地观察、认识当下医生和医疗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面对医患矛盾,不要为了猎奇、夺眼球等不良目的盲目夸大事实、激化矛盾,而应该做个“和事佬”,着力于如何化解矛盾。
多年前,新闻联播报道了一个事例,一名儿童重度烧伤,因为救治成功率很低,加上后期花费过于高昂,很多医院都说收不了,最终一个部队医院接收了,很遗憾孩子并没有挽救回来。没想到,律师将这家医院告上了法庭。回头细想,那些没收患者的医院倒相安无事。如果社会有类似的专项救助基金,很多问题就化解了。媒体的报道应该着力于事实就是,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
有时候,医生就是“最可爱的人”,当年SARS爆发后很多医生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去救治患者、很多基层医生长年累月、不计利害地奔波在艰苦的医疗环境中,爬索道、忍饥挨饿救治患者,这些也是报道的事实。
做充分的科普人文宣传 让医生回归人性化的工作和生活
郭树彬:我希望媒体利用自己的平台,充分地做好健康科普和医学人文宣教。随着年纪的增加,很多疾病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衰老的表现形式,在这方面,医生是人不是神,不能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医务工作者和媒体应相信科学,认识生老病死的规律,共同努力让公众认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管理好健康的同时也了解什么是医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什么是目前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这两者的平衡!同时,医生也是科普宣教的对象,他们只有保持了健康状态,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编后
正如5月24日549期《医师报》6版关注栏目《看病5分钟——病人成了流水线上的零件!》一文中,张雁灵会长指出,一定要让医学有温度,尤其要注意用好“语言”这味最具温情的药物。韩启德院士则期待推动叙事医学的发展。他说,每一次就医都是一个故事,我们要寻找会写作的医生、会写作的患者,写好每一个医患故事。在健康中国的新时代下,我们期待医疗宣传进一步走向完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new络以通为用 中西医结合攻坚心血管慢病防治
挖掘临床诊疗新进展、新挑战与中西医结合破局思路,为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2025-06-25 -
new瞿佳教授:打造综合防控体系 跨越近视“早发”与“高发”双重关卡
2025-06-23 -
new周新教授:吸入治疗是基础,三联是生物制剂使用的前提
2025-06-20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