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郑民华:刚柔并济 腹腔镜下主沉浮

时间:2012-12-12 15:59:00来源:未知作者:宋琼芳 阅读: 151173

blob.png

有人说,他有一双女人的手,和一颗狮子的心。

他听了,笑着说:“我属虎,应该是一颗老虎的心吧。”

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句有名的诗:“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译者、学者余光中解读: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

猛虎象征着勇气与自信,蔷薇代表着精巧与细腻,刚柔并济。这是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在微创外科领军多年的原因所在。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3D腹腔镜手术……这些年,郑民华关注并尝试微创外科领域的每一次创新与进步。他从不畏惧挑战,亦从不盲目乐观。“创伤的概念不能仅理解为伤口,如果医生经验不丰富、技术不到位,花费时间比传统腹腔镜手术长得多,那就谈不上创伤更少。”他指出,“外科医生面对不断更新的技术,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好好学习、掌握技术;另一方面,对新技术的开放式研讨与操作训练的培训联盟势在必行。”


渊渟岳峙不乏精雕细琢

郑民华个子不高,有些清瘦,可只要往手术台前一站,就犹如君临天下,浑身散发出一种渊渟岳峙的威严。而他的动作又是那样麻利、敏捷、完美。

上午8点30分,一台由他主刀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即将开始。手术台上躺着一位7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被诊断为Ⅲ期直肠癌,肿瘤位置较大、距肛门较近,有肠梗阻及肠粘连,病情不容乐观。

8点45分,郑民华将一根直径10 mm、一头带尖刺的套管迅速插入患者腹部中央位置,再将一根长长的腹腔镜由套管伸进患者腹腔内。只见手术台前一面长方形液晶屏幕上顿时出现患者腹腔内蠕动着的粉红色结肠与黄色脂肪层。患者腹部两旁的4个小孔也已打开,分别由套管插入超声刀、肠钳和自动切割缝合器等。

9点,郑民华一手执超声刀、一手执肠钳,一边抬头正视屏幕,一边双手熟练操作。高清晰镜头监视下,超声刀所到之处,发出轻微“呲呲”声响,一层层分离肠系膜,夹住并切断血管,逐渐游离出一段长有肿瘤的直肠,自动切割缝合器负责切断直肠的远端。超声刀发出的高频气流瞬间凝血,患者失血极少。

9点45分,超声刀与肠钳双双收回,腹腔镜暂时“休息”。手术台上无影灯亮起,“刀!”郑民华接过护士递来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熟练地在患者腹部下方划开一道5 cm左右的切口,取出病变直肠。

10点10分,郑民华在患者体外切除直肠肿瘤及周围淋巴组织,整个过程如对一件艺术品般精雕细琢。然后,将余下直肠仔细缝入自动吻合器的一头,放回盆腔。接着又是腹腔镜“上岗”,仍是微型摄像头尾随下,自动吻合器的另一头在盆腔内“等待”,最终将上下肠段完美吻合。

10点25分,冲洗患者腹腔内环境,手术顺利结束。

他的每一台腹腔镜手术,都是医院里实习和进修医生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一会儿看他的手势,一会儿看高清晰显示屏幕,恨不得把每一个细小步骤统统牢记在脑海里。

走出手术室,郑民华说,这位患者情况比较严重,一般腹腔镜直肠根治术都可在1.5 h内完成,“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在许多方面是开腹手术不能比拟的。这例手术中,低位直肠癌位于盆腔底部,开腹手术的视野暴露受影响,但腹腔镜可抵达狭窄小骨盆并放大局部视野,更清晰辨认直肠及周围解剖结构,并减少操作对重要神经的损伤。”


逆水行舟兼顾顺势而动

郑民华肤色较深,双手却白净。当年在法国留学,他正是用这双灵巧的手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老师问他:“你想试一试吗?”他斩钉截铁:“想!”镜下手术从此成为他孜孜不倦钻研的技术。而他,从不惧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9年底,他在法国成功完成自己的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991年,回国后的他开展了华东地区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993年,他又顺利完成国内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把我国微创外科推进恶性肿瘤领域。而立之年,名动一时。

现在“微创手术”既普遍又热门,但每一个新兴事物未被认知与普及时,必然会遭受质疑。当初顶着巨大的压力,他没有退缩:“这是百年一遇的机会,我有这个能力,就一定要抓住,一定要证明,微创就是外科手术的一个方向!”

微创外科的主导思想是保证获得最佳外科手术效果的同时,将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创伤降至最低。他认为:“微创外科代表一种外科新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工作手段,它对长期统治外科医生头脑的‘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手术范围扩大,治疗更彻底’的传统理念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质疑。”

他知道,腹腔镜手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对结直肠肿瘤治疗有优越性,但一定要让真实数据说话。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上海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联合启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规范化推广及多中心临床基础研究”。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课题团队在他带领下共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1111例。结果发现: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在同等疗效与费用的情况下,前者可减小术中创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生命质量。这一项上海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成果,为腹腔镜手术提升结直肠癌患者治疗质量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

腹腔镜手术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从明确腹腔镜下结直肠解剖学特征、定位标志,到开展腹腔镜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再到发现二氧化碳气腹对结肠癌腹膜转移的抑制作用,技术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已被公认为根治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这其中,离不开郑民华的功劳。

牵头制定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为国内外40多家医院指导手术并培训医生,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与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组长,曾任世界内镜外科联盟常务理事、亚洲内镜与腹腔镜外科医师学会主席……一路走来,郑民华不遗余力地推广腹腔镜手术、推行微创理念。因为他深知,保守是无望的,做医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认准方向、顺势而动,才能走得长远。


做得“更少”  得到“更多”

郑民华把全部心血倾注于2001年成立的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该中心目前能开展40余种微创手术,无论手术规模、种类还是数量、质量均为国内领先、亚洲先进水平,部分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的团队贯彻两条“硬指标”——平均住院天数为6天、平均费用不高于开腹手术。越来越多患者体会到微创手术的益处,出院后口耳相传,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据统计,目前该中心每年手术量6000例左右,其中疑难重症每年约1500例。

2004年,国内首例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被“推”到他面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公认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更何况患者已70岁且伴有高血压及肺气肿,开腹手术潜在致死性并发症危险。手术最大难点在于:切断患者的十二指肠、空肠上段、胆总管、胰颈胰体部,切除胆囊等于切除患者消化系统的“十字路口”,胰肠、胆肠、胃肠,每一条生命攸关的“通道”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精确修复,哪怕几秒耽误,就可导致患者消化液大量流失,即刻心脏骤停。手术室里人人屏息,郑民华目光锐利而镇定,胰肠、胆肠、胃肠吻合完美,门静脉周围、肝动脉周围、胰线等处淋巴结清扫干净。手术5.5 h,患者出血量仅50 ml,没有并发症,术后20天出院。当时,全世界开展的同类手术尚不足百例。

2006年,另一位老人找到郑民华。老人患有直肠癌,肿瘤占据肠腔一圈,但身患强直性脊柱炎几十年的他,平日难以正常站立,平躺时上半身与床成45°。在许多医院,他都被外科医生以“腹腔空间太小、人无法平躺”等理由拒绝手术。郑民华精心制定手术方案,与麻醉科、骨科等通力合作,闯过重重难关,在旁人认为根本不可能施行手术的极度狭小、曲折的空间内“闪转腾挪”,为老人成功切除肿瘤。

2007年,郑民华再次突破医学禁区:为一位55岁患者同时切除直肠癌和胃癌两处原发性恶性肿瘤,这在国内外文献上均未见报道,为世界首例。“我希望不断向更高端、更精细的层面发展,不介意长江后浪推前浪,因为我喜欢站在风口浪尖。”他说。

“现在的微创是为了将来的无创。”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不经皮肤切口,而通过口腔、阴道、膀胱等人体自然腔道对腹腔疾病进行治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瘢痕手术。减少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是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由于医学伦理与技术设备的限制,该手术还难以在临床开展。

“疾病谱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改变,无形中也促进了临床治疗的创新;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治疗方法,又进一步影响疾病谱改变。以此循环,造就医学历史的螺旋式发展。”郑华民感慨道,“在传统开腹手术时代诞生而被誉为二次革命的腹腔镜手术,如今也被冠以传统二字。可见时代列车一趟趟驶过,源源不尽的燃料就是创新精神。微创外科技术蕴含的理念——less is more,做得更少是为了获得更多,这正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之一。”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