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一门三代七白袍 抗疫上阵父子兵

时间:2020-02-19 20:46:43来源:未知作者:李艳 阅读: 134350

(通讯员 李艳)1月23日上午7点30分,延安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小闫(化名)被收治住院。1月24日,正是除夕,小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1月27日,第2例确诊患者也被收治住院……李元军早已做好了准备,随时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出发之前,妻子因为担心他的安危而委屈地偷偷落泪。“妈,我爸是医生,他不去一线救人,谁去呢?”正好儿子放假在家,不光替寡言的他劝了妻子,还给他加油打气,“爸,我可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呢!”儿子今年23岁,已经在一家医院实习了半年多。出门前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心想小伙子是真的长大了。

“腊月二十七,延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我被分到了呼吸内科组。当时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绝对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当然我也有信心打赢这场‘遭遇战’!”正是17年前在北京进修时经历了抗击“非典”战役,所以李元军更知道应对疫情的紧迫性。他紧急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全院职工进行疫情防控培训及防护演练。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入院后的第一次检查,就是李元军亲自推着负压隔离担架去的影像科。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曹志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其实小闫的年龄跟李主任的儿子差不多大,他给小闫做检查的时候还耐心地安抚他、鼓励他,我们能感受到李主任对小闫的关心和疼爱。检查结束后他又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细致地给我们讲了检查要点和注意事项。所以有李主任在,我们就安心了!”

微信图片_20200219204729.jpg

当然,李元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共产党员。

这位已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制定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一冲、二上、三候命”,也就是说科主任护士长冲锋在前,二线医生护士紧紧跟上,其余人员随时候命听指挥。“李主任总是反复跟我们强调,‘现在国家有难,咱们是党员,咱们就要冲在前线、干在前线,咱们要对得起患者。’李主任是我们所有人的主心骨,跟着他干我很踏实,因为我们肩负了比自身安全更重要的责任”,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治医师、共产党员马万青如是说。

在李元军管理的小组里,呼吸和感染专业的医护人员共有53名。其中骨干人员从返回工作岗位到2月14日,没有一个离开过医院,吃、住全在“半隔离病房”里。之所以说是“半隔离病房”,是因为他们不光是治病救人的医护人员,他们还是需要接受医学观察的普通人。特别是在抗击疫情初期“缺衣(防护服)、少药(特效药)”的情况下,为了节省医疗物资,他要求临床医生每24小时倒班一次,护士每4小时轮流一次。而时间最久的一次,他和同事36个小时都没有合一眼。

对李元军和他的团队来说,每天最危险的、压力最大的工作就是进隔离病房,因为细节防护都是最关键的。每次进病房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在同伴的帮忙下穿3层防护服。到了病房,他们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因为穿脱防护服极易造成污染,而防护服又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们每次都穿着成人纸尿裤进去,捂在厚重、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里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汤芳梅讲到这样一件事,“我们有个女同事穿着纸尿裤刚进病房后就过敏了,那种痒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戴着面屏和护目镜工作久了,有时候鼻子被压得喘不过来气,嗓子也难受。但看到大家都为了抗击疫情这么拼命,我觉得自己更没有理由放弃。”李元军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不是自己回家,而是看着这些患者都能健健康康地从他这里回家。

常常被防护服闷得大汗淋漓都是小事,视力、听力和行动都会受到阻碍才是他们在病房工作的时候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因为在隔离病房里,他们除了采血、输液、测血糖、采取鼻、咽、肛拭子等疫情期间的日常工作外,还需要照顾患者的起居饮食,更重要的是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每次到隔离病房,李元军都特别留意患者的心情怎么样,也会在忙完的时候跟他们多聊一会儿,开导开导他们。当得知有位患者今年刚好是本命年,李元军就专门安顿后勤保障组给这名患者买了一套红色的秋衣秋裤送了过去。后来李元军收到一封感谢信,“虽然我无法分清你们每个人的面孔,但我能感受到你们眼神里的温暖和坚定,在一直鼓励和陪伴着我。”

艰辛不负医者心。李元军的愿望宝盒终于在2月10日开启了,首例治愈患者出院了。而在全市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时候,他的愿望也正在一个一个的实现着。截止2月14日,李元军团队收治的5例确诊患者中已经有3例治愈出院。

“害怕过吗?”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李元军倒是很坦然,“1月28日晚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同事给我发了一张图片,点开发现是我父亲的‘请战书’照片。我当时很感动,觉得我的父亲都能这样,我作为一名科主任、一名党员,在危难时刻就更要勇担责任、冲锋在前。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一行,我就不会害怕,更不会退缩。”

微信图片_20200218112107.jpg

李元军的父亲李见勇今年74周岁,是延安市第一代的消化专家,退休前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在疫情爆发的时候,这位当了29年的“老主任”第一时间站出来,请命上“战场”。而李见勇的3个子女和1个女婿都是从医的,还有2个孙子是学医的,在这次疫情中他们也都战斗在不同的一线岗位上。所以李见勇现在每天都要做一件事,就是给子女们发一些疫情防控措施、救治方案这类的消息,“‘非典’时期我被抽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过,所以我知道防护的重要性,就想着多提示孩子们。”“一门三代七白袍,李家儿女真英豪。惠泽延安福老区,老将出征志千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中心主任胡云峰为此作了这首诗。

“李元军身上除了医生的职责和担当外,还有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这与李元军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医学是个高强度、高风险的行业,很多人不愿意下一代继续从事医学,但李家却不同。李家在延安是个三代医学世家,他们从事着同一个职业,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发挥专长,可以说是在家就能构成一个多学科的‘医学体系’,这就是他们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谈到李元军,延安市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副组长、延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郝建东讲到,“在这次疫情面前,不管遇到什么阻碍和困难,在李元军家都能达成用生命挽救生命的家庭共识,这是最可贵的。延安卫生健康事业目前的现状是整体发展较快,但高端医学人才紧缺,像李元军这样愿意扎根延安、服务延安、保卫延安的‘圣地守卫者’在给全市医护人员树立榜样的同时,也能鼓舞和激励延安人民共同战斗。当然,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更是一场持久战,所以李元军们仍要继续坚守阵地,坚决打赢这场阻击战。”

像李元军这样的共产党员,像李元军家这样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在延安市卫生健康系统并不少见,他们是延安卫健人的缩影,更是延安卫健精神的传承者。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些鲜明的战斗旗帜汇聚在一起,才筑起了延安卫生健康事业最有力的战斗堡垒。


责任编辑:陈惠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