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钟南山:父亲开启了我的医学事业

时间:2020-03-12 10:00:00来源:未知作者:尹晗 阅读: 71384

blob.png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一句“肯定人传人”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也让钟南山院士重新走进国人的视线, 

在许多人心中,年过80的钟南山院士是医界泰斗,是社会良知,是必胜信心,更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力挽狂澜的勇者。17年过去了,我们最相信的,仍是他。

很多人至今好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不惧死亡、毅然挑起千钧之重?是什么动力让他孜孜不倦,成为一言九鼎的医学权威?《医师报》记者整理了央视《谢谢了,我的家》栏目对钟南山院士的访谈,与大家分享钟南山院士父亲的故事。

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

钟南山成长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著名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如今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当医生既能救死扶伤又受人尊重的朴素认知,从小就根植在他的内心。

1953年,钟世藩调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主任。儿科是医院最忙科室之一,下班后也没法休息。当时,有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到钟世藩家看病,钟世藩总是不厌其烦,有时甚至还会上门出诊。

那时,年纪尚小的钟南山十分不解:“爸爸,你没必要这样啊?”

钟世藩对钟南山说:“所谓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

这句话,打小就刻在了钟南山心里。

35岁了,真可怕

1960年,24岁的钟南山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留校、任教、当医生……他的事业一撇一捺,按部就班。

对钟南山而言,他医学生涯的真正开端,是从35岁开始的。那时,他刚从北京调回广州不久。有一天,父亲问他:“南山,你多大了?”

他回答:“35了。”

父亲淡淡地说:“35岁了,真可怕。”

说罢,父亲便不作声了。这举重若轻的几个字,在钟南山的心头狠狠叩击了一下,回响至今。

“父亲是1932年从协和毕业的,他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年轻大夫了。他应该是认为和一个好的医生来比,我差得太远了。这对我当然是一种刺激,这个刺激,唤起了我对工作更强烈的追求,我要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钟南山说。

从那之后,钟南山像变了一个人。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留心学习别的医生如何询问病情、检查症状、开单治疗,留意每一位走进急诊室的患者的症状、病因与治疗过程,每天工作到深夜,还见缝插针研读医学专业术语和专业英语。在8个月时间内,他写下了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体重掉了整整12公斤,但也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医者人命,不可轻下判断

在“追回时间”的钻研中,父亲的一句话奠定了钟南山的治学态度。

有一次,钟南山跟父亲一起出诊时,遇到一个尿血的孩子,钟南山说:“这应该是结核。”

钟世藩听了,很严肃地反问:“你怎么知道他是结核?尿血可能是结核,也可能是膀胱炎,还可能是其他炎症,你凭什么说他是结核?”

一句话,把钟南山问得哑口无言。

接着,钟世藩说了一句让钟南山永生难忘的话:“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

这句话,从此成了钟南山的座右铭。

要留下点东西,才算没有白活

1979年起,43岁的钟南山抓住了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出国留学的机会,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

在英国,钟南山遇到了新的麻烦:口语太差。为了练好英语,他选择用英文写信给父亲。每一次,父亲寄回的信都很厚,除了回信以外,还把钟南山的信全部用红笔修改了一遍一起退回来,哪个地方错了,哪个地方表述不清,都圈圈点点详细标注清楚。坚持了一年之后,钟南山的英文关总算过了。

“他比较严肃,话也不多,但是说起来很有分量”,寡言少语的父亲,身体力行感染着、激励着钟南山迈向前进的路。

《钟南山传》中有一篇文章特别提到,父亲在75岁高龄、眼疾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捂着一只眼睛完成了40万字的著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钟南山心疼父亲,对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写得这么辛苦,就不要写了吧!”父亲却说:“不要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

然后,他对钟南山说了一句:“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留点什么东西,那他才算没有白活。”

已经不惑之年的钟南山听到这句话,浑身一震,从此,这句话也成了他的追求。

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是因为钟南山心中有超越生死的信仰。无私无畏、坚不可摧、不懈追求的信念背后,是家庭给他灌注了平和而又坚毅的力量。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