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加重中医院校加强古汉语和中医经典课程比重、英语选修的建议

时间:2020-05-27 14:25:40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47633

2019年10月20日发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第四条《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提出:“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清晰的改革思路。针对多年来中医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加强中医院校古汉语、中医经典课程比重、英语选修”。理由如下:

    (一)中医与古汉语密不可分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其后历代均有发展,故而中医经典著作无一不由古汉语写成。中医与古汉语密不可分。

    纵观古往今来的医学大家,无不是古汉语与传统文化根基扎实。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可谓亦儒亦官亦医之翘楚,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后世奉为圭皋;二书中的方剂,后世称之为经方,活人无数,张氏因此被尊为医之祖、医之圣。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精通儒学、道学、医学,被称“山中宰相”。其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中医之经典著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孟河医派传人丁甘仁先生于上海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古汉语为该校之基础课程。这一学校培养的学生可谓人才济济,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被誉为沪上医林三杰。这些老中医大多能文能诗,书法绘画无不涉猎,正是这种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方能孕育出这些医学大家。故而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与章次公先生交谈后,赞叹其为“难得之高士!”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其医理之精湛、其医术之高明,绝非普通以医为业者所能望其项背,更是古汉语研究之大师;而被誉为中医旗手的任应秋先生,青少年时代即能背诵十三经;当今中医泰斗邓铁涛、裘沛然、颜德馨、朱良春、张灿岬等,无不是诗词书画与医学成就交相辉映,国学基础雄厚。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历代中医名家无一不为国学大家,而古汉语为国学研究之基础,亦为中医学基础之中的基础。

    (二)当下古汉语、中医经典在中医院校教学中地位尴尬

    近年来的中医教育面临着被西化的命运。中医学生们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在校学习时间都用来学习与中医专业无关的知识,一些中医典籍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变为选修课和辅导读物。与此相应的则是古汉语课程处于逐渐被削弱的尴尬地位。如此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渐次沦为西医的附庸。长此以往,几千年来保证我们这个民族健康、繁荣与昌盛的中医学就将于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亡,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

   (三)以学英语研究中医无异于缘木求鱼

    中医院校之所以设英语课,一是出于相关决策者的西医思维;再是为了评定职称,因为有关机构把中医高级职称考试中的外语考试强调到不应有的高度。实际上,以学英语去研究中医无异于缘木求鱼,这一点无需证明。可以说,中医院校突出英语教学,是西医思维影响所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现。

    (四)两点建议

    古语云“儒老成医”,俗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两句话都是古汉语、医古文与中医关系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离开了古汉语基础、忽视了中医经典的研究反而强化与中医无关的课程,可谓舍本逐末。

    为此建议:1.提高古汉语教学、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古汉语、医古文两门课程的学时不能少于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如是,中医事业则大有希望,中医幸甚!民族幸甚!2.把英语作为选修课,中医职称评定中英语水平不作为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荆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