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内科刻下“中国制造”
“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40年的好时代,又乘上了党的18大以来一系列激励创新政策的快车,我们要牢记使命和担当,通过辛勤的创新、辛苦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致力于提高卫勤保障装备、药械和救治水平,为世界医学和心血管病学的发展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4月24日上午,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院士在全国第十届“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上由衷地说出获奖感言,充满巾帼气质和豪迈的气息。
中国发明创业奖是2005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发明协会设立的首个发明家的国家最高奖项。韩雅玲院士作为联勤保障部队沈阳联保中心唯一代表,荣获特等奖,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这是韩院士带领团队成员20余年始终致力于临床医学、军事医学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结晶。
夜里常常会梦到一些原创性思路
“都说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那儿可以保命,突发心梗送去了就能救活,但是,有时,还没有送达,人就没了……”想起2003年那一幕,韩雅玲记忆犹新。这位在国内心内科临床创新当中硕果累累的院士,尤为引以自豪的原创性“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获得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她回忆起往事,沉重之中饱含奋起的激情,那是2003年到2007年4年间、两位患者猝然在院外离世的深深无奈和遗憾。
“你们就不能想办法在运送途中对接患者吗?……至少能争取一半儿的救命时间啊!”
这位突发心梗的患者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整日忙于工作,那天早晨,一瞬间倒地不起,家属就在距离他100米的地方,连呼带喊,患者毫无反应。
作为从事了几十年心血管内科医生的本能,6个多小时抢救后的无力挽回让她无可奈何:“大姐,怎么对接啊?我们就是赶到半路,我用手也捅不开冠状动脉啊?没有心血管造影设备啊!”
“你们就不能研发能随身携带的工具吗?走哪儿带哪儿,不就行了吗?”
“随身携带?这些仪器好几十吨重呢!”
家属沉默了。这个设想却悄悄落进了韩雅玲心里。几十吨重的抢救仪器,半路对接抢救,“随身携带”的血管造影设备……
“2007年,我下决心,这个研发是一定要做了!”
至今,韩雅玲说这句话时的斩钉截铁的语气,似乎还能看到当年她作决定时的样子。有时,她在夜里也会梦到原创性思路,醒来找团队工程师讨论,有些真就形成了不错的创意。之后,她全神投入其中,不断提出创新思路,争取获得来自政府、部队和医院的人力、资金支持,引进人才,甚至将沈阳市政府对院士的个人补贴500万元人民币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整整十年,从航空发电引进车载设备所需的大功率能源系统,到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研制的抗菌金属手术器械和手术器皿表面的抗菌漆,从单舱血管造影系统到双舱杂交血管造影系统,从原创设计的一钉一卯到试验阶段的无数次失败,韩雅玲说,这可以算是她一辈子所完成的科研工作中花费时间最多的一项了。
经过艰苦的实验室研制和野外实践,至今在50多例患者院外应用第一代和第二代“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的手术中,无一例感染或介入手术失败。“这个创新意义很大,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做新一代的研发!”韩雅玲兴奋地说。
所有成果和荣誉最终都是为患者解除痛苦
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内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是先放置一个球囊导管进行预扩张,之后再置入支架。韩雅玲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不一定需要球囊预扩张。
“那时候,一个球囊的价格是1万多元,如果能发现哪些患者不需要球囊预扩张,就能为这些患者省下不少钱。”
类似的创新,韩雅玲还有很多。近十多年,韩雅玲带领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授权专利17项,国际发明专利两项。原创性研制的“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获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正在研制第三代产品,为提高现代化卫勤保障水平、提高心血管危重症救治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历经10多年研究发现CREG蛋白有望成为一种心血管系统的新的保护因子,同时,在新型冠心病介入治疗器械及其围术期抗血栓研究中也有许多原创性的发现。
其实,这并不是单位给韩雅玲布置的刚性任务,也没有给她带来经济利益。她对创新事业的执着追求只是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为了更多的患者能够解除痛苦,只是因为那份发自心底的情不自禁的兴趣和投入其中之后的无穷乐趣,还有无限的痴迷。韩雅玲将这些“额外”的工作当成了“必须”的份内工作,将在临床医学发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结局难料的风险咀嚼出甚是甘甜的滋味。
年轻人要树立家国情怀
“她一直都这样,没事就爱琢磨、捣鼓这些科技发明……感觉她更像个男孩子。”
“她很理性,也很喜欢幻想,航空的机翼材料,她都能想着用在设计医疗器械上!当时,负责设计的工程师都没曾想过这事儿!”
在熟人眼中这份不同寻常的投入和痴迷,在韩雅玲的生命里,也许只是真实面对自己的顺其自然。一提起心心念念珍爱无比的原创性“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她的幸福感不可抵挡,神经兴奋点不由自主地就被拨动起来。
“过去,大家都到食堂和饭店去吃饭,谁能想到现在外卖能送到手中?过去,大家都到邮局排队寄一封挂号信,谁能想到现在快递已经上门取件送件了?
那么,我们的高端急救医疗,今后是否也能变成走进家门的救治服务呢?我们目前研制的“野战心血管伤病快速现场微创介入救治系统”是军民两用的,以后还有可能放在百姓的救护车中上门服务,甚至改变心脑血管急重症的急救模式……”
在第十届“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上,韩雅玲曾真诚地吐露心声——我们要牢记 主席关于创新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的一系列教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是国之利器,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强则民族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如果我们不适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疗领域第一位荣获国家最高个人发明奖项的医者,她诚挚地告诫青年一代,要树立家国情怀,对于国家乃至世界医学建立使命感、责任感,开阔胸怀,拓展格局,这对一生的成长都尤为重要。切忌急功近利,一味地囿于“小我”的窠臼,被眼前一点蝇头小利障碍了眼界、束缚了手脚。
她说,“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要树立高远志向,要不断超越自己!”语气一贯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自信中透出豪迈气概和巾帼光芒。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一位手机24小时“不打烊”的“好医生”
2025-04-28 -
new陕西宝鸡市陇县:眷恋这片热土——温水镇坪头村乡村医生郝松柏
2025-04-17 -
new白衣执甲坚守初心 医者匠心创新前行 ——记晋中市医师实践创新十大案例获得者许建坤
2025-04-17 -
04-082025
胡运韬:以“最美三重奏”谱写眼科医学的光明乐章
-
王占祥教授: 一位龙头医院当家人的医学使命
2024-04-09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践行仁心仁术的好医生——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田旭东
2024-07-22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2023-01-11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2023-01-20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2023-01-05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