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做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时间:2020-09-10 11:08:11来源:未知作者:▲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荆冰 宗俊琳 阅读: 136458

image.png

8月23日,由《医师报》社主办、着眼于医疗领域传承、创新、教育、发展等人文话题的“国之良医-前浪后浪”节目,隆重推出第一期。本期节目中,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深情回顾了张承芬教授热爱医学、呵护患者、传承学生的辛劳一生,以及自己与导师张承芬教授一同工作、学习的点滴难忘记忆。他说,“做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本期节目由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袁钟主持。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特将这份饱含协和式传统气息的师生传承之情,与您分享。

老师把所有的爱

献给了眼科医学事业

袁钟:您的导师张承芬教授,为人处世具有鲜明的协和传统。作为学生,您对张教授的核心印象是什么?

陈有信:我的老师张承芬教授,1925年出生,1951年来到协和医院,她的老师是中国眼底病学的开山鼻祖罗宗贤教授。张承芬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60多年。

她个头不高,可以说是身材弱小,但是内心极其强大,她内心应该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把中国的眼底病事业做上去。70年代末,她又去了一趟美国,看到美国的进步和发展,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国人一定要做好中国的事情。

张承芬教授的生活非常简单——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她常年无休,风雨无阻,甚至大年初一也要到办公室去。她把更多的爱给了患者,给了同事,给了学生以及她钟爱的眼底病事业。

科研永远响应国家和患者的需要

袁钟:在眼科专业的发展中,张教授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什么?

陈有信:60年代,张承芬教授写过一篇《1000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报告,后来成为眼科系列丛书。当时,高血压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国家需要攻克高血压,她便做了1000例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观察,条件之简陋,难以想象。没有照相机直接扒开眼皮,用眼底镜记录,即使条件极其艰苦,但国家需要,她就要做。

杏林著书  这是传承

袁钟:今年,在张承芬教授的纪念日上,凝结着张教授学术思想的新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病例精解》正式出版了!这本书由您主编,这背后有什么难忘记忆?

陈有信:当年,张承芬教授写就一本书《眼底病学》,她说这本书献给她的老师罗宗贤教授。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眼底病的床头必备经典之作,也是张教授的心血之作。我读博期间,她正在写,花了至少5~6年时间,扉页上写着——“谨将此书献给我的恩师罗宗贤教授”。

我们赶在张教授的纪念日之前付梓出版,我也在书籍扉页上写下——“谨将此书献给为眼科事业奋斗一生的张承芬教授”。这是传承。

学生的任何光辉

都是老师光芒的折射

袁钟:您和张教授之间的师生情,有什么难忘的回忆?

陈有信:我的老师张承芬教授有一句名言:为不求人而学医。但是为了我的事,她至少求了两次人。

当年,我来协和读博士,了解到一种崭新技术,放寒假之前,我向张教授交了3篇相关的综述。她觉得我可能想做这个题,但中国没有此类设备,于是,她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向领导求情,通过租赁公司将这台机器买下,再租赁给协和,给的是最低息贷款,这才使得我获得机会,完成了此类项目。之后,我们将这类技术引领为行业乃至中国的第一,几乎都是靠这个机器得以实现。

当时,我是一名军人,想留在协和并不容易。张教授想尽办法,才把我留了下来。其实,无论业务的教导,还是生活指导,她都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为学生铺垫了很多路。

“学生的任何光辉都是老师光芒的折射”,值此教师节之际,献给我的导师张承芬教授!也献给所有老师!感谢老师当年的教诲和大爱!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