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号入座 19种高危因素 15种保护因素
近期,来自瑞典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近百万人群的全面分析,筛选出34种明确与糖尿病风险相关的因素,包括19种危险因素和15种保护因素,以及额外21种证据等级较弱的“提示性”风险因素。(Diabetologia. 9月8日在线版)
该研究采取了“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来确认暴露因素与糖尿病风险的因果关系,以克服观察性研究容易受混淆因素或反向因果干扰的问题。
通过文献回顾,筛选出约170种潜在影响糖尿病风险的因素,其中97种可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来分析。之后通过糖尿病遗传学领域的DIAGRAM数据库(包含74 124例2 型糖尿病和824 006例对照者)对上述97种因素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在FinnGen数据库中(包含11 006例2型糖尿病和82 655例对照者)进一步验证。
研究指出,19种危险因素升高糖尿病风险,指标水平越高,糖尿病风险也越高,15种保护因素可降低糖尿病风险,指标水平越高,糖尿病风险越低。
在考虑了成年期BMI的影响后,仍有8种因素与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在调整BMI影响后,失眠症患者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的程度从17%下降到7%,这表明失眠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部分是由体重介导的。收缩压(风险升高39%)、开始吸烟(风险升高8%)和肝酶水平升高(风险升高3%)仍然是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风险降低20%)、总胆固醇(风险降低10%)、睾丸激素水平(风险降低23%)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升高(风险降低45%)是保护因素。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分析验证了此前发现的多种危险因素,并提出了新的潜在危险因素。“整体来看,应当从降低肥胖率和吸烟率,改善心理健康、睡眠质量、教育水平、出生体重等多个方面来考虑2型糖尿病的预防策略。”
强化降压可降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美国学者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不仅不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反而会降低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即使是治疗前就存在体位性低血压者,强化降压也不会增加额外风险。(Ann Intern Med. 9月10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临床上观察到的低血压、晕厥和跌倒等情况,可能与压力反射敏感性、血管僵硬、心室舒张充盈等血压调节机制尚未适应降压治疗有关。长期降压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这些机制,这可能解释了研究中治疗的有益效果。无论是强化降压治疗前还是治疗期间的体位性低血压,都不应作为不接受降压治疗或降低治疗强度的理由。
具体而言,汇总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降压治疗或安慰剂组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组的体位性低血压风险降低7%。
与伴糖尿病患者相比,在无糖尿病患者中,强化降压可更大幅度地降低体位性低血压风险,OR分别为1.10 和0.90。同样,与站立时收缩压≥110 mmHg者相比,站立时收缩压<100 mmHg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的体位性低血压风险更低,OR分别为0.96和0.66。
该分析共纳入来自5项随机试验的18 466人,随访时间为127 998年。其中将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从坐位变换为立位时,收缩压至少降低20 mmHg,舒张压至少降低10 mmHg。
饮酒增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
近日,在欧洲和国际肥胖大会(ECOICO)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饮酒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升高有关,而且饮酒量越大,风险越高。(源自EurekAlert)
其中,在男性中,与不饮酒者相比,平均每天饮酒0.5~1杯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均升高10%;每天饮酒1~2杯的受试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分别升高22%和25%;每天饮酒超过2杯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分别升高34%和42%。
与不饮酒的女性相比,平均每天饮酒0.5~1杯的女性,肥胖风险升高9%,但代谢综合征风险未显著升高。但每天饮酒超过2杯,与肥胖风险升高22%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升高18%有关。
研究者表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均会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
研究中,1杯酒定义为含有14 g酒精,相当于118 ml葡萄酒或1瓶355 ml啤酒。
该研究采用韩国国民健康保险系统(NHIS)数据,共涉及2700万名年龄在20岁以上成年人,其中男性1400多万名,女性1200多万名。
房颤患者运动可显著延长寿命
在2020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体力活动和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呈负相关。
研究者纳入超11 096例房颤患者,78.4%的患者运动,其中32.5%不定期进行运动,21.0%规律进行运动,3.9%进行高强度运动。分析发现,相比不进行运动的患者,不定期运动、规律运动、和高强度运动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31%、55%、59%。
同样,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HUNT研究表明,与不运动或每周少于1次的房颤患者相比,每周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或≥75 min高强度运动,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心血管病风险降低22%,卒中风险降低30%、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46%。(Eur Heart J. 2020, 41:1467)
该研究纳入1117例2006-2008年间确诊房颤的患者,并随访至2015年11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西北首例!我院成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乳腺癌根治重建术
2025-04-29 -
new专家心声 | 郑劲平教授专访:小气道功能检测的标准化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5-04-03 -
new超越减重,再启“心”程!诺和盈®中国说明书纳入心血管获益结果
2025-04-22 -
new六位一体护脊柱,三年追踪见成效 | 全国青少年脊柱与视力健康专项行动(日照站)
2025-04-2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