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1年4月24日
当前位置:首页/ 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2021年4月24日/详情

【即时报道】病理影像论坛:多学科深度融合 助力呼吸病诊疗

时间:2021-04-25 14:06:59来源:未知作者:上海呼吸青委 阅读: 189347

医师报讯 4月24日下午,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病理影像论坛举行。本论坛内容涵盖新冠肺炎、间质性肺病、肺部肿瘤等疾病的病理与影像新进展。论坛主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易祥华教授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易祥华教授致辞.jpg

易祥华教授致辞

会议现场.jpg

会议现场


会议第一阶段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病理科肖立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病理科游庆华教授主持。首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代华平教授做了题为《新冠肺炎的基础与临床》的报告。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新冠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演变、临床特征与诊断,其主要肺部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肺损伤,并伴有透明膜形成、机化、纤维化等病理演变过程。COVID-19肺部HRCT影像学动态变化显示,部分患者可在起病1-3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其机制与IL-1β、IL-2、IL-6等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有关,但不同于SARS往往不形成永久性纤维化。代教授最后对于COVID疫情常态化下ILD的规范诊疗路径做了梳理。

代华平教授做报告.png

代华平教授做报告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宁文教授做了题为《肺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自噬与肺纤维化》,报告指出:有研究发现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组织中自噬活性降低,自噬是维持细胞稳态的动态过程,参与多种人类疾病和生理机能发挥保护或伤害的复杂作用。自噬不足可能与肺纤维化发病相关,但实际上其中涉及到极为复杂的机制,如过度/持续的自噬可加重肺纤维化发展,而生理水平的自噬可缓解肺纤维化。自噬的保护或损害作用与损伤类型、细胞类型、自噬类型等相关,其信号调控机制亦有所不同。此外,宁文教授强调自噬研究体系和自噬流动态监测方法对探讨自噬在肺纤维化中作用重要,希望研究者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不仅涉及基因、蛋白、功能的多维度,并且需要从细胞、动物、模式动物等不同角度交叉验证,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

宁文教授做报告.jpg

宁文教授做报告

上海市同济医院病理科韩洪秀教授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病理科邢宝玲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第二阶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叶俏教授详细介绍了金属粉尘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依据致病原分四部分介绍:(一)钴及其化合物相关肺病,其临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与纤维化型过敏性肺炎较难鉴别,其诊断要求详尽完整地采集硬金属粉尘暴露的职业史,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硬金属粉尘暴露史不明确,肺组织中通过元素分析检出钨和或钴元素对诊断有帮助。 (二)铟及其化合物相关肺病,铟肺病的共同特征包括具有接触铟化合物的职业史,sIn增高,HRCT提示肺间质(和肺气肿)改变,病理提示胆固醇肉芽肿,其内可见吞噬颗粒等。(三)铁、锡、锑、钡及其化合物相关间质性肺病,均具有自然缓解的趋势。(四)铝及其化合物,可以引起急、慢性肺损伤。叶教授强调认识职业与环境金属暴露,临床-放射-病理多学科合作有助于疾病诊断。

叶俏教授做报告.jpg

叶俏教授做报告

本次论坛主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易祥华教授介绍了《一种无创的方法—诊断肺泡蛋白沉积症》,PAP主要包括原发性PAP和继发性PAP,病理诊断是PAP诊断金标准。BALF、痰液和诱导痰(ISD)细胞学和电镜检查,结合临床、影像能提供明确的PAP诊断,适用于有肺活检禁忌者。不能获得BALF的患者,痰液尤其是诱导痰的细胞学结合电镜检查是协助PAP诊断的有效方法,而满意的细胞学标本是细胞学诊断PAP的前提,尤其是采集痰液有ISD是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临床-影像-病理的CRP诊断对于PAP的诊断十分必要。但由于部分PAP的分类仍需要分子病理学检查,因此分子诊断和分型是PAP未来病理学诊断发展的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卢韶华教授、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朱敏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何苗侠教授对前两个阶段会议进行了精彩点评,对于四位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报告为研究者打开了新思路、提出了新要求,与会专家就肺纤维化领域关心的临床影像、动物模型、PAP诊断标本处理等问题进行了精彩互动。

朱敏教授等点评互动.jpg

朱敏教授等点评互动

太原市人民医院姚宏教授和佘彬共同主持了《肺癌甲基化多中心临床实验启动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刘志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费晓春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奚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蔡毅然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易祥华教授,共同参与了临床研究启动,分享了该研究的前期研究背景及临床意义。

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会.jpg

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会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区中心医院郝华教授和浦南医院伍健教授共同主持会议第四阶段。

郝华教授和伍健教授主持.jpg

郝华教授和伍健教授主持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黄剑教授做了《甲基化检测助力肺部多发结节诊断》的报告,强调遗传学特性的差异对于判断原发或转移十分重要。甲基化检测在肺部多发结节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

黄剑教授做报告.jpg

黄剑教授做报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郭凌川教授,就肺癌的免疫治疗点检测与临床应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郭教授指出在肺癌免疫治疗新时代,NSCLC中PD-L1的检测仍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检测抗体及平台选择,标本前处理要求,结果判读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作出规范,不断优化。TMB检测同样临床应用广泛,检测中的困境则包括微卫星不稳定等多种因素。

郭凌川教授做报告.jpg

郭凌川教授做报告

论坛第五阶段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祝峙教授嘉定区中心医院杨荣教授共同主持。

祝峙教授和杨荣教授主持.jpg

祝峙教授和杨荣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史景云教授进行《影像学预测肺癌EGFR突变和PD-L1表达》的报告,影像学在预测组织学分型有一定价值。腺癌组织学亚型与影像学、分子学均有密切关系,如GGO、空气支气管征是预测EGFR突变的重要因素。影像学出现空洞,空洞壁厚是影响EGFR(L858R)靶向治疗疗效的显著影响因子。影像学深度学习模型的构建,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EGFR预测手段。而对于PD-L1表达预测,影像学合并肺气肿或含气囊腔更易出现PD-L1高表达。

史景云教授做报告.jpg

史景云教授做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邓宇教授系统讲解了进行性纤维性间质性肺病的影像学评价,介绍了PF-ILD的概念、定义,不同亚型PF-ILD的影像学表现,邓教授指出,影像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在将来对PF-ILD诊断有很大帮助,比如实现影像特征性病变定量化,人工智能、实现并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前沿进展进行了介绍。

邓宇教授做报告.jpg

邓宇教授做报告

论坛最后环节,上海市浦东新区公立医院任宏政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郑少强教授、曾郁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埔分院郭绍文教授共同点评总结第三阶段内容既包含难点又兼顾热点,非常精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易祥华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点评,感谢各位讲者的精心准备与精彩分享,并感谢与会者的热情参与。

郑少强教授点评.jpg

郑少强教授点评

易祥华教授主持闭幕式.jpg

易祥华教授主持闭幕式

与会专家合影.jpg

与会专家合影

由于病理和影像是呼吸学科最重要的交叉学科领域之一,本论坛历来备受参会者欢迎,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参与度高。本次病理影像论坛是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的深度结合,影像与病理的深度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度结合,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知识融合。与会者均表示从专家的报告讲解中受益匪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