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大咖说糖 | 共话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策略

时间:2023-05-26 19:37:50来源:医师报作者:guanyanqing 阅读: 293426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糖尿病患者已接近5.5亿,中国高达1.4亿,做好糖尿病防治工作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遗憾的是,糖尿病从发现到管理还存在很大问题,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近日,在《中华医学杂志》社、《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糖尿病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糖尿病健康综合管理促进项目——“2023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大咖说糖”会议上,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教授指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被证实是有效的,广大医生应当深入学习中医药、用好中医药,更好地将中医药应用于临床、服务临床,为患者的糖尿病管理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权威观点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王世东教授介绍,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渴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在此基础上,张仲景提出了第一个治疗消渴的复方——白虎加人参汤,开创了中医应用复方治疗消渴症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应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消渴症的先河。隋朝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中提出消渴病的概念,指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为糖尿病中医病名确定提供了依据。


王世东教授指出,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从对症状观察开始,因此对糖尿病的病机分析也是从症状入手以致明辨证候。如糖尿病常见的口渴、消瘦属阴虚证,而尿有甜味、尿频、乏力可归纳入气虚证的范畴,若患者同时存在气虚证和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辨证可判断为气阴两虚证。“为了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辨证过程中除依据症状外,还重视四诊合参,包括参考舌象与脉象进行综合判定。”


王世东教授结合一例临床糖尿病病例诊治过程,介绍了中医辨证思路。病例患者是一位60岁男性,因明显乏力、口干、多饮症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通过对患者乏力、口干、口苦、多饮、尿频、鼻塞、咽痛、大便调、夜寐不安等症状,及舌质红、苔白、舌中部苔黄、脉沉弦等体征进行辨别归纳,综合判断患者证型以肝经郁热为主,同时兼有气阴两虚证。在治疗上,以疏肝解郁、清热养阴为法,予小柴胡汤联合生脉散加减,同时给予补液和胰岛素治疗。经治疗14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一月后,患者停用胰岛素,无不适症状,血糖控制平稳。此后随访15年,患者以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疏肝解郁、益气养阴中药间断治疗,未使用口服降糖西药及胰岛素等药物,末梢血糖控制在6~10 mmol/L。该病例体现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特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此外,经方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等很多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糖尿病中医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世东教授指出,除古代经方之外,现代中医药学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传承创新,研制而成的创新中药不仅临床疗效令人信服,还取得了有力的循证证据。王世东教授介绍,在一项针对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中,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联合应用津力达颗粒治疗3个月,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92%,空腹血糖降低1.34 mmol/L,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指数,并明显改善口渴、乏力等症状。《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推荐,“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


“中医经典理论和有效经验方剂的挖掘和再应用、创新中药的探索和研究,都使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焕发出新活力,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王世东教授强调。


病例分享

糖尿病治疗不只是降血糖 重在改善症状


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王遂军教授分享了其临床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典型病例。


病例回顾

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反复多尿、口渴、多饮,去当地医院多次查空腹血糖>11.1 mmol/L,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有体重减轻,开始予以口服药物治疗,后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效果欠佳。1周前口干、多尿等症状明显加重,伴有体重减轻及视物模糊、便秘。目前空腹血糖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3 mmol/L,为进一步诊治,到门诊就诊。

诊断分析

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

(1)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3)混合性高脂血症;

(4)脂肪肝。


治疗方案

综合评估后,王遂军教授建议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加强血糖监测等);胰岛素强化及二甲双胍、津力达颗粒治疗;缬沙坦、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


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空腹5.4mmol/L,餐后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血压130/75mmHg,血脂水平达标,口干、便秘等症状明显缓解。遂去掉胰岛素改用利拉鲁肽、二甲双胍和津力达颗粒进行治疗。


经验分享

为什么始终将津力达颗粒贯穿治疗全过程?王遂军教授指出,津力达颗粒可通过保护胰岛细胞、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和炎症因子表达、抗氧化等途径多靶点干预糖尿病发病机制。系列研究证实,津力达颗粒与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控糖,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波动,延缓并发症等诸多优势。


津力达颗粒对患者的治疗是整体的、综合的,可用于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专家点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彦教授指出,津力达颗粒有很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这是有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西医在控制血糖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症状治疗方面却束手无策,而中药在此领域的优势可与之互补。我们发现,临床中善于使用中药的医生患者满意度更高,患者的依从性也更高,加强中医药学习,可以两条腿走路,更好地控制血糖。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廖琳教授表示,实际临床中,许多糖尿病患者有很多不适症状无法缓解,而中医治疗往往会有令人惊艳的效果。因此,不仅我本人开始西学中,还让科室医生都来学习中医、用好中医,同时科室内引入中医人才,真正做到了中西医结合的糖尿病特色治疗。


结语

严励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几千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的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络病理论提出从脾论治糖尿病的观点,是有效的创新探索。在此理论基础上研发的创新中成药津力达颗粒,得到了系列循证证据支持。研究证实,津力达颗粒不仅可平稳降糖,还可调节血脂、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严励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不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还能帮助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能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互补性,为管理糖尿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责任编辑:管颜青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