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科普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科普在线/详情

肾结石科普,3分钟让你了解你体内的“那个石头”

时间:2023-09-12 09:37:40来源: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作者:董瑜 阅读: 254723【发表证书】

肾结石是指发生在肾脏内部的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肾结石患者常会出现腰痛、血尿、腹痛、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肾功能。临床上常通过B超、X线平片检查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后应根据结石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部位的肾结石治疗方法也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肾结石?肾结石是怎么形成的?平时应该怎么预防肾结石?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肾结石科普知识。

一、哪些原因会引起肾结石?

肾结石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肾结石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人的体内可能携带有相关的基因突变。此外,还与一些疾病有关,比如先天性疾病、尿石症、高钙血症等。

外源性肾结石则是由饮食不规律所致,比如不吃早饭、暴饮暴食、吃过多高蛋白食物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原因会引起肾结石:饮水过少。如果喝水过少,尿液浓缩就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长期服用药物。很多药物都会影响肾脏,尤其是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尿路感染。如果尿液中存在感染物质,就会引起尿酸盐结晶析出,形成结石。

二、肾结石的临床表现

肾结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与结石的大小、形状、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较小的结石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结石较大,或者形状比较特殊,就可能引起明显的疼痛或不适。

一般情况下,肾结石在早期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结石体积增大、位置下移,就可能会刺激到尿路粘膜而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如果结石位于尿道中,还可能会引起尿不尽的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出现了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另外,如果肾结石长时间没有被排出体外,就可能会在肾脏内形成梗阻。如果梗阻程度过高,就有可能导致肾脏积水,从而引起肾脏功能下降。如果结石较大,还可能会损伤肾脏上皮组织,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治疗方法

肾结石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排石:将体内的结石排出体外,可以使用药物来促进排石,比如口服排石药物,或者使用一些导尿管来将体内的结石排出体外。通常情况下,排石需要连续服用3-5天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是如果结石过大,或者患者合并有尿路感染等情况时,就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体积较小、症状轻微的肾结石患者来说,可以通过多喝水、多运动、改变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还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体外碎石和经皮肾镜取石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患者谨慎选择。

四、肾结石的形成和发展

肾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其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

       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机制主要与遗传、饮食和环境因素有关。当尿液中草酸含量过高时,就会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草酸钙,进而在肾小管中沉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草酸钙结石。

       磷酸钙结石:磷酸钙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矿物质,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磷酸钙。

       尿酸结石: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会产生大量尿酸,如果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过高,就会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尿酸结石。

       磷酸镁铵结石:磷酸镁铵是人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不会在体内沉积,但如果尿液中含有过量的磷酸镁等物质,就会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磷酸镁,最终在肾小管中沉积形成磷酸镁铵结石。

       胱氨酸结石:胱氨酸是人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它与尿液中的其他物质结合后会形成胱氨酸结石。

五、预防肾结石的方法

       多喝水,每天至少保证800 ml的水分摄入,减少尿液中盐类、嘌呤、草酸及钙的含量。

       少吃高草酸食物,比如菠菜、豆类、葡萄、草莓等,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少吃肉、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减少尿酸形成的机会。

       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增加身体代谢,有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戒酒。

       及时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避免结石形成。

       对于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来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责任编辑:李慧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