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社交孤立的“藩篱”,托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蓝天”
今年88岁的王伯伯是高等专科学校的退休教师,他的老伴过世早,一对儿女分别在荷兰和美国工作。起初,常年独居的他还能报团参加夕阳红旅游,或到老年大学听听古典诗词课,要么约上三五老友打打麻将,日子过得挺充实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老伯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并且患上了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后来因为一次跌倒摔伤,老人躺在床上修养了很久,突然变得很孤僻,从此不再外出游玩、听课,也不愿出门和左邻右舍聊家常,除了保姆每天按时收拾屋子、做两顿饭,王伯伯整天一个人蜗居在家看电视、刷手机,不给任何人打电话,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独居老人占比水涨船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9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这其中,独居的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比例的54%,总数约1.6亿人。同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独居比例上升最快,占目前独居总数的半壁江山。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高达7900万人。在这种身处空巢及人际交流严重缺乏的背景下,社会交往的减少甚至隔绝对老年人的打击非常大,严重者极容易拖垮其精神健康。
据黑龙江精神医学会理事、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老年病房主任杨丽英介绍:社交孤立或叫社交隔离、社会孤立、社会隔离,是指人与社会客观上的“失联”。有调查表明,在我国,老年人孤独感的流行率高达47.2%,这种孤独感在独居、丧偶或与子女关系疏远的老年人中尤为显著。而在国际范围,老年人孤独现况同样备受关注。美国的数据表明,约3100万老年人缺乏稳定的高速互联网连接,由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支持和社交联系。英国每两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深陷孤寂落寞的状态。在日本,有超过三分之一的65岁及以上人群普遍会感到社交孤独。
杨丽英介绍说,这些年在他们专科医院老年记忆力门诊中,平均每月接诊的老年人均在三四百人左右,约有3∕5以上的人自述感觉孤独、无助、无聊,好像被隔离在一间“黑房子”里面。而在记忆力门诊中,每个月都会筛查出五六十名轻重程度不一的认知障碍患者,其中半数以上发病前就身陷于明显的社交孤立中。
孤独严重伤害身心健康
事实上,老年人的心理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有些老年人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喜欢的事,这对心理健康有益。但却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普遍存在失落感或孤独感突出,自我价值感弱化,亲情关系淡化,主观幸福感减弱,处于社交孤立的状态。
杨丽英指出,老年人社交孤独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还会带来各种健康隐患。前者对心理健康的冲击尤为严重,如抑郁症、焦虑症,情绪稳定性失衡,认知能力减退,记忆力衰退,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孤独感与自杀倾向等。后者包括免疫系统“滑坡”或酿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而缩短寿命。根据2021年7月《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的一项定量分析,在60至70岁的年龄段,有时或总是感到孤独的人,其总寿命比没有孤独感的人缩短了3至5年;70岁以上有孤独感的老年人总寿命缩短了3至4年;80岁以上有孤独感的老年人总寿命则缩短了2至3年。
从心理角度看,孤独、抑郁、焦虑这三者最喜欢“沆瀣一气”搞事情。杨丽英指出,现实中,孤独的老年人因缺乏情感支持和社交联系,逐渐失去应对日常活动信心,因此更易陷入无助和绝望中,最终备受抑郁症、焦虑症的折磨。与此同时,长期孤独会削弱自我心态的调节,不能让波动和负面的情绪平复下来,这将动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不仅如此,社会孤立还可能加快大脑退化速度,致使记忆丧失和决策能力每况愈下,并增大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近期发布的研究也显示,与喜欢他人交流、交往的老年人相比,社交孤立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几率要高出约27%。
此外,孤独和抑郁的联手“作乱”,还易使老年人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和无望感,觉得活着没啥意义了。据《2022年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白皮书》揭示,即便身处人群中,也有54%的人感到失意和遗憾。超过25%的60岁以上老年人,曾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有过轻生的念头
破解难题在于齐抓共管
杨丽英介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中,均要求健全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强调精神关爱,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预防和缓解晚年的孤独感。而要破解社交孤立的难题,必须唤起全社会重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在社区加持上,杨丽英建议各地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如文化讲座、科普宣教、书吧茶话、故事分享、书法绘画、歌舞比赛、手工编织、摄影、音乐角等,吸引老年人积极参与,增进互动和交流。还要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措施,让他们重新找回自身价值和情感依赖。
在心理健康关注上,卫生和疾控部门必须有所作为,开通心理健康专线,提供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一对一干预等精神健康服务。还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健康检测和个性化健康管理。而当老年人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失眠或多疑等精神症状时,提示可能已罹患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家庭支持与关怀上,杨丽英鼓励子女和亲属主动与老年人保持联系,多探访、多打电话,尤其是对于远距离的亲人们,鼓励老人使用数码科技产品和视频通话软件来沟通亲情。有条件的儿女,要“经常回家看看”,定期举办小型聚会,共同制作餐食或来上一场小游戏,系牢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让老年人深切感受家的温暖。
在公共交通便利性上,注重提供老年人专用的社区巴士或“共享车”的便捷出行服务,方便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和社区聚会;同时还应在公共场所加装和优化无障碍设施,如电梯、扶手、导盲系统等,让老年人能轻松参与社区活动,以减少由此形成的社交“孤岛”。
在体育和户外活动上,杨丽英建议适当组织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散步团、做瑜伽或打太极拳,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并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还可以鼓励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养宠物,宠物不仅是伴侣,还能提供情感支持,驱散孤独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医养融合绘蓝图 提能强基筑高地--达州市卫健委调研组赴宣汉县调研
2025-04-28 -
new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妇幼保健院荣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
2025-04-27 -
new甘肃省中心医院完成全国首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联合胸骨后巨大甲状腺切除术
2025-04-26 -
new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省内首例3D鹰眼显微镜系统+Zero-P+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
2025-04-26
-
赣医大一附院:景德镇市超声专业质控中心余健彬主任一行来访交流 共促超声医学发展
2025-03-04 -
朱玉龙教授:规避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发生空气栓塞的策略选择
2025-02-25 -
朱玉龙教授:疑难特殊部位肺结节的穿刺活检策略
2025-01-13 -
北京友谊医院携手辉瑞 推动创新生物药品全球同步研发
2024-12-20 -
医教共育,“润心赋能”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4-12-20
-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2023-04-11 -
甘肃|“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 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2024-08-07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喜获3项2024年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4-10-16 -
吴效科团队“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3-22 -
不抛弃不放弃!朱玉龙教授团队成功为87岁晚期肺癌患者完成冷冻消融术同步穿刺活检术
2024-10-25 -
博爱中山,再绽风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建院95周年学术大会、202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中山医学管理论坛
2023-07-01 -
杨巍教授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氢医学可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大展宏图
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