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吴楠委员:完善医药定价机制 助力创新药走向国际 | 两会医声

时间:2025-03-10 20:31:51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81716

新药定价机制与创新药研发生态,正成为影响中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议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携《关于促进中国新药创制能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案,针对当“零差率”政策下形成的医保支付标准与药品挂网价趋同现象提出警示,认为中国市场医保后单一价格的模式,使得本土出海1类新药面对国际市场对原产国的价格申报要求,承担着“国际定价体系崩塌”的重大风险,很有可能因此被扼杀在襁褓中。

与此同时,他在《强化政策引擎,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及成果转化》提案中指出,创新药物研发成本高昂,周期长且风险大,临床前试验阶段成为资金匮乏的瓶颈。

吴楠委员

关于促进中国新药创制能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中国创制新药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定价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急需在政策立法层面给予激励措施。

对此,吴楠建议,相关部委从立法和制度层面给予高质量新药创制制度保障,提升中国新药创制国际竞争力。可以先在部分地区小范围试点,进而全国推开。

第一,创新药定价机制应实行分类激励,优中选优,针对“本土生产并出海ICH国家(加持患者获益)”的1类新药,给予全链条各个维度的激励措施;

第二,对于专利期内1类新药,建议政府指导挂网原则,医保谈判仅谈医保支付标准和患者自付金额,不影响药品挂网价,从而真正实现医保支付标准保密,维护药品全球价格体系;

第三,国家层面实现创新药多元化药品价格体系,在专利期内,支持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药店,同一药品可以有不同的价格,企业真正拥有定价权力,同时营造充分的市场自由竞争环境。


强化政策引擎,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及成果转化

早期研发过程漫长且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据统计,创新药物从早期研发到最终上市的成功率极低,仅为10%-15%。这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从而抑制了企业参与或投入早期研发的积极性。

对此,吴楠建议,研发补贴专项基金,设立专门针对创新药物临床前试验阶段的专项基金;对参与或投入创新药物早期研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在早期研发项目启动后的数年内(如3—5年),按照企业研发投入金额的一定比例(如150%—200%)进行加计扣除,以减少企业应纳税额。

与此同时,建立合作激励机制,对积极与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荣誉称号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此外,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积极参与创新药物早期研发与合作的企业,优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