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侯健:获赞“中国的骨髓瘤先生”

时间:2016-08-25 17:42:00来源:未知作者:赵佩 张雨 阅读: 161960

在国外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心目中,有一位中国同行,被称为“中国的骨髓瘤先生”,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建树颇丰。他就是上海长征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上海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侯健教授。

当年为了同时圆“当兵”和“上大学”的梦,侯健选择了第二军医大学。本科毕业时,一腔热血的他积极报名,于1985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收复老山的战斗。这段经历,使得年轻的他迅速成熟起来,更加沉稳,对名利也看淡了许多。

回到上海后,侯健选择了血液科,因为他更喜欢可以知其所以然的学科。当时血液科有许多机制性的研究,一些疾病已可以诊断到某个碱基或氨基酸的突变,这让侯健兴奋不已。

带着兴趣,不知不觉间,侯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和研究之路上已经走了30余年,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上海长征医院血液内科每年收治各种血液病患者达2000余人次。同时,侯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多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

不仅如此,他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和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4项,并获得上海市“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及原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

靶向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突破方向

微信截图_20170918173643.png

侯健师从我国著名临床免疫学大师孔宪涛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诊断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侯健介绍,近些年,从基础到临床,多发性骨髓瘤都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十年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可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现在,大多数三级医院均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在治疗方面,多发性骨髓瘤也已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可选新药很多,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侯健所在科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已从原来的平均生存不到3年提高到5年,完全缓解率也从原先的5%提高到60%~70%。如此改变,不能不让人称奇。

2003年,侯健诊断了华人第一例IgE型骨髓瘤。IgE型骨髓瘤十分罕见,当时国际上的所有报告也仅有30余例。得知消息,他的导师孔宪涛教授高兴地说:“我们的多发性骨髓瘤系列终于补齐了。”回想诊断的整个过程,侯健最大的感触是:“作为一名医生,做工作真的要细之又细。”

从1998年,侯健提出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二相性假设,到2002年建立国内第一个经过系统鉴定的骨髓瘤细胞系CZ-1;从2005年,侯健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2-甲氧基雌二醇(2ME2)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分化,到2010年首次报道染色体4q-是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一个重要的遗传学事件,侯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

“60%~70%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但因有微小残留病灶,会造成复发。另外,CAR-T细胞治疗等国际前沿方向,我们也在探索。同时,我们也在做骨髓瘤干细胞的研究,希望从干细胞层面找到新的治疗方法。”谈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侯健介绍。

侯健“建议”得到国际认可

侯健是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的委员,参与了多项国际骨髓瘤指南的制定。


多发性骨髓瘤是老年病,很多患者承受不了移植的打击。但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比国外要年轻,患者群体更是甚为庞大,甚至会有不少40多岁的适合做移植的年轻患者。

一次,一名来自福建的多发性骨髓瘤多次复发患者找到侯健,由于患者比较年轻,治疗意愿非常强烈。其实按照患者当时的情况,指南是不提倡首先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诉求,侯健尝试给他做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在已过去5年多了,患者没有任何复发迹象。敢于大胆尝试,得益于侯健多年来一直奉行的“多看患者、多看书”的原则。

目前为止,侯健所在科室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瘤已经超过50例,初步结论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年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治愈性手段。

同时,随着预处理技术、移植后并发症防治措施的日益完善,移植相关死亡率已明显减少,已有越来越多的骨髓瘤患者能从中获益。

近年来,在侯健的建议下,国际骨髓瘤指南提出:高危、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可考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已更新至第四版,每一版侯健都是主要执笔人之一。侯健团队也在对现有国际指南中的诊疗策略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blob.png

海纳百川  合作是唯一出路

为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诊疗水平,侯健正在积极发起并尝试“1+X”的合作模式。


何为“1+X”?侯健指出,是指其他机构围绕一个诊疗中心,开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诊疗工作,合作共享检测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需要进行分层诊断和分层治疗,但并不是每个中心都具备全面的技术手段。侯健认为,在这一点上,可以在合作范围内,共享检测技术。

作为上海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侯健一直倡导开展多中心研究,共享成果。“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落实到血液科就是合作。合作一直是上海医学会血液分会的传统,我们鼓励大家合作,参加多中心研究,实实在在地拿出中国自己的数据,逐渐用高质量的数据影响国内乃至国际指南,造福更多的血液病患者。”侯健的话掷地有声。

2015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骨髓瘤大会上,侯健做了关于亚太地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进展的特邀报告。这是中国人首次代表亚太地区在该会上做大会报告,其中的数据就来自国内几家大的研究中心的合作。

医生的最终目标应是治愈患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侯健发现,一些医生把发表SCI论文这个中间环节,当成了最终目标。

“这可能与当前的评价体系有关。”侯健谈到,但作为研究型医院的医生,只看病不总结,也是行不通的。评价医生要看论文,但不能只看论文,发论文只是一个中间指标。

团队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是侯健取得如此多成绩的基础。


上海长征医院是我国骨髓瘤疾病研究的发源地之一,我国临床免疫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孔宪涛教授曾带领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科率先发现了第一例免疫球蛋白轻链病、μ重链病、α重链病、γ重链病、IgA半分子病、IGE骨髓瘤等多种骨髓瘤及相关疾病。

深厚积淀的传统,为科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侯健团队中,余润泉教授、傅卫军教授、杜鹃教授、姜华教授等均有在国际一流血液肿瘤中心研修的经历。这个专家团队一方面紧盯国际最新进展,一方面在骨髓瘤等相关浆细胞疾病诊治方面努力积累自己的丰富的临床经验。

此外,在硬件方面,长征医院血液科更是高人一筹。他们拥有国内首台SPA游离轻链检测仪;科室建有专科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血细胞检查室、浆细胞病研究室,拥有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多种国内先进的检测仪器,这些都是为患者准确检测、预后评估保驾护航的有力保障。谈及此,侯健甚为自豪,也倍感责任重大。


微信版最终.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