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推进实验室自动化建设 优化临床检验管理水平

时间:2016-01-28 17:41:00来源:未知作者:武冬秋 阅读: 157036

日前,在南昌举办的2015年罗氏示范实验室用户交流会上,国内多位检验、急诊领域专家就实验室自动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就中央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经验与体会及急诊检验室的规划管理与质控进行深入交流,旨在进一步提高检验科质控管理,满足患者、临床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实验室升级自动化显著提升检验效率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欣茹教授分享了科室实验室自动化升级建设的经验。基于2013年院内检验信息系统(LIS)数据,检验科平均日样本量为2065份,其中生化与免疫(含手工免疫)样本逾1000份。安装CCM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前,样本周转时间(TAT)较长,每完成1个样本检测,需经过样本预分类、离心等10个步骤,人工操作量大,耗时长、错误率高。随着样本量增长,相应基础工作人员配置量上升,实验室亟需使用自动化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2014年CCM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上线后,样本检测优化为5个步骤,低效工作全部由机器代替,并实现多台设备同时检测。基于cobas® IT 3000数据统计显示,生化样本平均TAT从148 min降至101 min,大部分样本2 h内即可完成报告;免疫样本平均TAT从190 min降至140 min,多数样本在3 h内出具报告。通过自动分杯功能,整合了抽血规则,减少患者采血管量,受到临床和医护人员好评。此外,IT 3000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双重审核,再连接LIS,确保报告准确性。

“实际操作中,我院检验科结合操作实际需求,在预制条码、操作习惯培训、免疫用管规格改进等方面仍持续改进。”王欣茹教授表示,“通过优化流程、实现样本前后处理自动化、并使用智能IT解决方案以及高性能分析仪器与检测试剂,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和医学价值,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实验室。”

先进高速的仪器、整洁美观的布局、精益有效的管理,加上简明高效的自动化流程,有效加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实验室质控管理,在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2014年全国常规化学室间质量评价及2015年全国内分泌室间质量评价中,该院检验科成绩优异。

急诊检验需求与日俱增实验室自动化势在必行

急诊检验室以抢救患者为第一使命,是检验科的重要窗口。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例,急诊检验室日均处理超过1500个样本,节假日每天样本数量甚至超过2000个。患者病情变化快,急诊检验项目多、仪器多,加上工作量大,要求报告出具速度快且结果准确等特点给急诊检验室流程管理与质控带来严峻挑战。

检验科主任陶志华教授指出:“临床对急诊绿色通道报告的要求远超常规急诊报告,而许多急诊检验室管理面临诸多困难:空间局促无法安置大型设备、仪器操作复杂、处理速度慢、不同检测平台项目混乱、检测质量不过关,甚至半夜仪器故障等。因此,合理规划建设急诊检验室,对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至关重要。”检验科应在人员配置、检验项目开展、仪器配置、空间布局及流程管理方面开展急诊检验室规划与建设。

针对急诊检验室的仪器配置,快速检测速度、准确检验结果对于满足临床TAT需求、防止因假阴性产生的漏判意义重大。同时,因急诊检测量相对较少,稳定期长的试剂可有效减少浪费;全年无休的开机需求对仪器故障率提出了更高的硬性要求,且必须满足夜间和周末的售后维修需求;在操作便利性方面,还需方便轮岗值班人员快速上手。选择合适分析仪时,急诊检验应将快速、稳定、准确、方便作为优先考虑因素。

“在独立急诊实验室中,设计成熟、可行性强的生化免疫一体机,可实现生化免疫同时操作,无需担心增加仪器故障率,统一、友好的操作软件及培训便于轮岗医生上机操作,将是急诊检测的发展方向之一。”陶志华教授指出,“通过规范病房血液采集、样本运送流程,并在标本操作过程中进行自动编号,提高工作有序性,帮助实现急诊标本管理流程与监控优化。”

罗氏诊断cobas®c 501, cobas® e601, cobas® e411等先进的生化免疫诊断设备,采用生化及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速度快且准确度高,有效帮助提升急诊检测的效率与质量。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