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疯狂举动造就的诺奖获得者

时间:2017-11-20 13:49:10来源:未知作者:董杰 牛艳红 阅读: 131275

blob.png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罗宾·沃伦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一发现,纠正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消化病学研究的革命。这一发现,使困扰人类多年的消化性溃疡病,不再是久治不愈的致残性疾病,变成了只要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痊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5月8~10日,2015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上,本报记者有幸就幽门螺杆菌等问题,对这位笑容可掬、天性幽默的科学家进行了专访。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

医师报:您的研究证明了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地域相关吗?

马歇尔: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地域差别。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关系密切,任何人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普遍存在,胃癌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

在比较贫穷、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在以农业为主、无法引用清洁水源的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况很严重。

在非洲感染率达80%,中国感染也较多,达60%。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较少,占30%左右。澳大利亚的感染率较低,在20%左右,但来自西欧、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东方国家的移民,感染很常见。

马歇尔指出,由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适于婴儿时期。“一个婴儿可能从母亲那里感染幽门螺杆菌,由此引发胃部炎症,且终身都可能携带这种白细胞炎症,很难医治,对胃黏膜造成伤害。然后,来自血液的干细胞将努力修复这种损伤,干细胞自我分裂复制,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但这个过程会增加胃癌发病的风险,尤其是50岁以后。”

对于大部分因为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癌,此前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因此,马歇尔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并针对致病细菌进行治疗,以防止胃癌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发方兴未艾

医师报:幽门螺杆菌疫苗目前研发情况如何,多久可以应用到临床?

马歇尔:两种疫苗正在研制,最快一年内在中国上市。

为何研制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中国,约50%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若都用抗生素治疗,会产生抗药性。因此,马歇尔指出,抗生素应仅用于症状明显的患者。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人群,发展趋势是寻找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新疗法,幽门螺杆菌疫苗具有很高的经济获益比,应用于儿童可使其终生不受感染。马歇尔认为还应继续研究更好的疫苗,甚至应用天然疗法,用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他设想,也许人们可以通过某种食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远比服用大量抗生素好得多。

早在2009年,我国第三军医大学周轩鸣教授便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首例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

马歇尔介绍,目前,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疫苗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疫苗,用来保护人群不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另一种疫苗可彻底消除幽门螺杆菌,但这种疫苗的研发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第一种疫苗在中国已经过测试,我认为这种疫苗有很大应用价值。最近我也收到来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室的相关数据,我认为这种疫苗有望一年内上市,相关论文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在专业期刊发表,这一定是相当令人兴奋的论文。”马歇尔说。 

马歇尔介绍,目前已经在北京、天津、深圳、青岛、南京等地,与中国开展相关合作。很多大城市也都有了专门的幽门螺杆菌研究小组。


做好在自己身上试验的准备

医师报:您曾“以身试菌”,为什么这样做?您认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要具备什么精神品质?

马歇尔:任何一个科学家,都要勇于试验。

马歇尔30岁,与同事沃伦坚信,存在于人体胃粘膜下的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这直接挑战了当时“无酸就无溃疡”的主流定论,因而被认为是“谬论”。

1984年的一天,马歇尔做出惊人的举动——以身试菌,他吞服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两个星期后,马歇尔得了胃炎,他用“疯狂的举动”,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和胃溃疡的“罪魁祸首”。

谈起这段故事,马歇尔从容淡然,他认为,任何一个科学家若想发现新的诊疗方法,都应该做好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的准备。这也许未必永远可行, 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是相当有用的。“以我的研究为例,由于动物无法感染幽门螺杆菌,无法进行白鼠实验,所以我喝下了幽门螺杆菌,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人相信幽门螺杆菌可以引发溃疡或者胃癌,我通过自身试验证实,一个健康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在两个星期内感染胃炎。”

马歇尔强调,任何一个科学家,都要有勇于试验的精神,当然,要在安全的范围内。 


“临床+科研”工作模式应受政府鼓励

医师报:您如何看待临床与科研的联系?

马歇尔:做研究不能脱离临床。

马歇尔认为,科研要与临床紧密结合。他本人除专心科研外,还在临床为患者看病,他希望政府能鼓励这种工作模式。“临床医生的工作让我了解各种疾病的重点需求,早上接诊,之后我可以在实验室观察疾病相关细菌,跟科学家探讨病症,做一些新型的试验测试。”

马歇尔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患者,这位患者五年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现在又重新检测出,就要考虑,是同一种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是出现了新型幽门螺杆菌。实验室留有这位患者五年前的幽门螺杆菌冷冻样本,对比发现,这次复发的菌株与五年前的相同,证明五年前并未彻底根除。这个事例表明,临床与科研是紧密相关的,临床工作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诺贝尔奖需要与众不同的发现  

医师报:您的这次中国之行,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马歇尔:与同行交流学习,激励后辈。

虽年过六旬,马歇尔依旧身兼数职,工作忙碌。此次到中国来参加诺贝尔奖医学峰会,主要出于两个目的。

一方面,从自身角度来讲,“首先,我要学习的东西仍很多。每位诺奖得主都在自己特殊的领域深有建树,我很高兴能见到他们,学习肿瘤生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潜在的肿瘤新疗法信息,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马歇尔说:“其次,我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会者,跟医疗产业从业人员、微生物学专家等交流胃癌方面的问题,很高兴能跟大家探讨关于癌症诊疗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马歇尔的中国之行,还为了激励年轻的中国科学家。马歇尔认为,若想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做出与众不同的发现,第一要务就是追随自己的心灵,做自己热爱的研究,唯有如此,研究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保持原创性和创新性。若一直追随别人的足迹、跟随别人的团队,那么研究缺乏新意,不会令人兴奋,也不会成为专属个人的、原创性的发现。 

666613127165444301.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