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 才懂得
理论与经验的对决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里,我哪也没去,不是因为景点的人山人海,而是因为孩子发烧了!
都说医者不能自医,更何况我还是个已7年不从事临床工作的“二把刀”医者。但多年的医学教育让我坚持谨遵科学治疗原则。对于婴幼儿发热,《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一直是我的理论依据。
然而,对于女儿的疾病治疗,我家里基本上分为三个阵营:我属于理论派;公共卫生专业的老爸属于经验派,一直坚信实践经验是唯一真理。他的经验便是我从小一有不适便被猛灌药。现在健康茁壮就是他经验正确的绝好例证;我妈和我媳妇属于“没主意”派,正如墙头草两边倒,哪方气焰高就向哪边倒。
随着女儿两岁之中一次又一次的发烧,我的坚持因倍受家庭压力而逐步土崩瓦解。
女儿发幼儿急疹时,爆发了第一次战争。我坚持38.5度以上才交替使用退热药,只要体温不达到标准,就不使用退热药。必要时,我会通过咨询儿科同学的意见来武装自己的理论阵营。
而我爸的经验是只要发烧,就必须立即使用退热药,体温正常了也要继续使用巩固疗效,还得穿厚衣服,盖厚被子捂汗。而现代医学并不主张这样的做法,因为发热患儿本身就需要适度散热,需要采取给患儿洗温水澡等物理降温。女儿急疹三天的病程中,我们不知吵了多少次。婆媳二人一方面从医学教育背景上更信任我,但另一方面又看着女儿病情不能立竿见影好转而心疼得怀疑我。
这样的争吵几乎在女儿每一次发烧中都会爆发的。其实我心里同样心疼,第一次做父亲,看着女儿发热难受的样子,我怎么可能不难过?只不过,我的坚持从外表看来显得冷酷。经过多次的严峻考验,我的坚持终于没能抵住对女儿的心疼。渐渐地,我使用退热药的标准开始放宽,巩固性用药的次数也在逐步增多。这种变化更是让我爸洋洋自得,认为是理论对于实践经验的折服。
相信谁
这次同样。女儿发热,但无其他症状,仅食欲减退,偶尔有喷嚏。我在女儿体温未到38.5度时便开始使用退热药和感冒药,并且每4小时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第一天,女儿体温不见下降,高烧不出汗。于是,我无奈地给难以睡去的女儿盖了两层被子——捂汗。我似乎看到了我爸胜利的微笑。终于出了汗,体温有所下降,但第二天还是低热。继续使用感冒药和退热药。我不再坚持自己的理论,开始广发英雄帖求助。第三天,女儿全身开始出现皮疹。
朋友中的儿科医师、儿科护士,甚至实习时的带教老师纷纷表示了对此事的关心。对每一个关切,我都充分信任。不过,我遇到了最为难的局面——各执一词。儿科医师认为是胃肠型感冒,皮疹是病毒疹,只要体温不过高就不用特殊处理,仅口服健脾促消化的中成药即可,必要时可使用利巴韦林喷剂。儿科护士认为食欲差是感冒造成的,应服用健胃消食片,建议到医院检查是否缺乏某项微量元素,注意营养补充,增强抵抗力。带教老师考虑是病毒感染,应及早就医,查血常规,看是否存在白细胞异常,并且应尽早使用达菲抗病毒,慎用利巴韦林,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
三个意见着实让我很为难。最后,我综合三人意见,给女儿加用利巴韦林喷剂抗病毒,加用吗丁啉增强胃动力,补充了电解质。
经历是尊重的基础
这顿时让我想到了曾经接待过的一名老年患者。这位患者每次看病至少到3家二级以上医院挂专家号,然后根据不同专家的意见综合自己的判断,做最后的决定。我心想,幸好他患的不是急症,如果无论轻重缓急都“货比三家”,自以为谨慎,可能会耽误及时治疗,我甚至嘲笑他的做法过于谨小慎微。可反观今天的自己,和这位老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时,我们作为医者,不理解患者感受。我耻笑纯粹的经验主义,耻笑就医的谨小慎微。但只有当自己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我们的所做作为常常会成为当初我们所耻笑的对象。那我们又何以耻笑他人呢?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尚未经历罢了。
就像前段时间电视节目《生命缘》中所讲述的,一位年轻的助产士工作中对产痛的产妇态度一直较为强硬生冷,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要求直接命令产妇去完成,而她自己只是那个发号施令和监督落实的人。而当她自己怀胎十月即将临盆的时候,她正躺在她每日工作的那台产床上,只不过她的角色由助产士变成了产妇。她自己疼得死去活来,几度想放弃顺产转剖腹产,而曾经的同事们却一直像她曾经对其他产妇那样不断的在要求着自己。终于,她顺利地当上了妈妈。当记者随后采访她的时候,她笑着说,经历了自己的分娩,她以后会懂得应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助产士了。
换位思考,能有效增进双方相互理解。我想,当我再次遇到这样的患者或家属时,我便能真切地体会他们的感受,并用自身的经历去为之指引正确的方向。这一定会比单纯地说教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