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取得医师资格的路上,我历经坎坷。2008年我第一次报名参加了医考,可成绩与分数线相差60多分,2009年,因轻信有答案的谣言,又一次惨遭失败。2010年,我再次报名。
第三次备考仍十分艰辛,我是一名毕业已久的普通卫校毕业生,在最基层工作,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一个诊所就我一个人,一天到晚忙得头昏眼花,尽管十分用心复习,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要想考过医师资格考试,就必须选好辅导教师和复习方法,我上网到处查询资料。后来,听说网上的东西都不可靠,要考过就必须努力看书。无奈之下,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套的执业医师考试资料。可是,看了几个月却怎么也理不出头绪。眼看,操作考试就要来临,这种状况让我十分着急。幸运的是,就在参加技能考试的时候,我无意间看见了张博士医考中心的宣传资料,后来在丈夫的支持下报名参加了面授班和网络班。
当我捧着厚厚的5本参考资料复习时,有朋友调侃到,你都几十岁了,何苦还这么累呢?又不是没饭吃。其实,他们不知道医师资格证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复习中,为了避免打扰,我关掉了手机、诊所,取消了所有的应酬,儿子正值初三毕业,我也没有精力管他,心里特别难过还不能让他看出,只是告诉他:“儿子,你一定要专心学习,妈妈也要参加考试,没时间陪你了。”
考试过后,焦急地等了漫长的3个月。终于,我在手机上看到了张博士医考中心发来的短信——378分,我高兴得不知所措,忍不住大声狂呼“我考过了!考过了!”激动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付出的艰辛总算有了回报。(本栏目投稿邮箱:songpanzheng@163.com)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