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医生
2013年8月,我有幸来到新华医院,跟随龚伟医生在刘颖斌教授领衔的普外科亲身观摩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实施。
当我踏进新华医院的大门,最让我吃惊的是在医院等候区、急诊室、病房里的患者数量之大,而这里的医生却能够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地应对数量惊人的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着实让我钦佩。
在加拿大医院,每项手术操作中都有多种专用手术器械可供外科医师使用。据我观察,这里的很多外科医师都很心灵手巧,在器械不能尽其所用时,能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做到物尽其用。譬如:在腹胆手术中,没有组织取出袋,就采用无菌的手套做成小袋代替;没有商业化带侧孔的引流管,就用橡皮管,剪几个侧孔,既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又降低了患者的费用。
这里也有很多地方与加拿大医院相似,如严格的无菌标准;医生、护士相处良好;标准的疾病诊治过程,并且这里的医生都非常敬业、有水准。与同级的加拿大医生相比,就医生个人的手术技巧及经历的手术病例数而言,这里的外科医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为患者奉献的精神让我钦佩不已。不过,与加拿大不同,在这里,主任或者主管医师的决定起着权威的主导作用,较少有人探讨、质疑上级医师的权威性。
在两周的选修见习期间,我有机会与各层级的员工及住院医师接触。在交流中,我得知许多中国医学生都希望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作,也有一些人希望有机会到美国、加拿大或英国等西方国家实现他们的医学梦想。在交流中,他们也表露了对于报酬低以及在医疗纠纷中缺乏法律保护的失望感。医患关系及医疗纠纷是中国医务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很多时候医务人员个人会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或死亡事件负责,对患者进行高额赔偿甚至因此失去行医资格。
两周的见习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与当地医务人员、医学生的交流,我感受到,虽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各地不尽相同,但是全世界医生都有着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为患者提供帮助。对质量和卓越的追求将全世界医务人员维系在一起。我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非常骄傲,并为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同行们感到自豪。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