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思索
医院是距离生死最近的地方,这里也是我们每天工作和学习的地方。
看见那么多无奈离去的人,感觉生与死是如此近又那么远。作为旁观者,我们经常目睹一个个鲜活生命地慢慢凋落消逝,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却难施援手,又是怎样的无奈。
当医学束手无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上大学以前,对医学一知半解;入学时满腔热情,穿起白衣宣誓,周身充满力量,立志勤奋刻苦,拥有高超的艺术,为患者治愈疾病。但慢慢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人体是最精妙的艺术品,我们所掌握的不过冰山一角,疾病的发生发展千变万化,我们所了解的也不过万一。进入临床,接触到真实的病房工作,总能遇到疑难的病例:每况愈下的患者,逐渐加重的病痛,濒临死亡的绝望。看着患者的痛苦,家属的期望,我们的信心也在逐渐被消磨,迷茫充斥着年轻的心。
“治愈”是“有时”,不是“常常”更不是“总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治愈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不自然心生几分沮丧,这样的治疗有何意义?医生的使命又是什么?
面对死神,医术很多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医生能做到的仅仅剩下安慰和关怀而已。“去治愈”需要的是精湛的医术和多年行医的经验,“去帮助”和“去安慰”则需要的是医生对于患者的关爱和人文精神。
关爱是一种能力,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真心理解患者的痛苦,尽力减轻病痛,有时一个微笑或者一句关心的话,就会患者感到温暖和安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
-
立体数字——一个关乎数字的新认知
2018-11-13 -
六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果蝇
2017-11-23 -
外科医生的三大境界!
2017-10-10 -
“蛇缠杖”之悟
2017-07-27 -
我们是人民的医生
2017-07-27
-
回音壁·我与好书有个约会
2016-08-25 -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2022-12-26 -
与死亡相关的科学新知
2022-12-12 -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2022-12-20 -
人文医疗” 小事不小
2016-08-25 -
如何叙事——医学人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8-29 -
人生如圆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