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我们需要这样的影视作品

时间:2014-12-11 17:33:00来源:未知作者:呆杏

image.png

新闻背景:12月8日,中国内地首部以传染病医生为题材的电影《天使-生命处方》在北京举行首映式。该片以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为原型拍摄,与一般传染病题材重灾难的表现方式不同,影片着眼于讲述奋战在抗击传染病第一线的医生和专家们。

相比于时下流行的《青年医生》等青春偶像医疗剧,《天使-生命处方》似乎更具一些主旋律的味道。但与其他领域的影视作品不同,贴着医疗剧标签的偶像剧,收获的多半是吐槽,而主旋律作品往往更具市场和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重人物而非重灾难。以往也有不少涉及医疗灾难的影视作品,虽然医务人员的形象在其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但相比于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场景,人们更多的感受是会对其中的生离死别唏嘘不已,而忽略了那些不仅在承受同样风险,并且还在救死扶伤的医者们。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因为它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医生群体。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医生往往被全社会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不允许有丝毫差池,也正因为对医学和医生的不了解,才使得医患间误会重重。影片讲述了陈菊梅教授从18岁到89岁的医者人生,讲述的是一名医学大家的成长,更是一名普通医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医患关系渐冻、医学也渐渐失去温度的当下,如此一部能够展现医生现实状态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医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希望这种了解和理解,能够成为融化坚冰的火种。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因为它能激励更多医者坚定自己的圣洁事业。随着医患关系紧张态势的蔓延,随着伤医弑医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医疗行业,近六成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恶劣的外部环境,使得我们越来越需要一碗能够激励我们前进的“心灵鸡汤”。陈菊梅教授70多年的从医经历,可以说是对当前医者或想要从医者的心灵上的鼓舞,也希望这种鼓舞,能够成为照亮广大医者前进路上的长明灯。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因为它代表着主旋律。陶虹、李幼斌等一批老戏骨的演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倾力创作,足以彰显影片的主旋律味道。很多时候,一些人会认为主旋律是在“唱高调”,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高调”体现的往往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高调”。只有当全社会更加了解医生这个“神秘”的群体,才能对医生更加信任,才能促进正常医患关系的回归。某种角度来说,影片是国家意志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