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哲思杂想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哲思杂想/详情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学教育

时间:2013-12-05 16:22:00来源:未知作者:赵士斌 阅读: 138811

        提升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原因有二:一是历史原因,中国是近现代医学教育的后来者,1865年由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医学学科。1866年在广州建立国际医学堂,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立、私立医学院校共44所,其中综合大学医学院22所,独立大学22所。从历史角度看,我们需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二是现实原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卷入到了世界发展的浪潮,中国的医学教育也逐渐国际化,这就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化、质量保证、教育认证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有着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是一个多维结构,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中医、西医两大系统,物理、卫生、药学也都涵盖其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相对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繁杂,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很明确,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学教育,并主张终身自主学习。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去繁从简,最终也得以将教育真正延伸到自主学习,实现活到老,学到老?

办学规模和教育规模也亟需提高,办学规模是指学校数量,而教育规模是指在校生数量。今年,国际医学教育和研究促进基金会出台数据,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334个医学教育机构或学校,中国被收录的教学机构有176个,其中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医学院校,比如说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据我了解,中国现在有167个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点,其中普通高校137个,独立学院30个。我国有13亿人口,每所学校要为802万人培养医生。而以欧洲46个国家人口数为准,平均185万人口配备一所医学院校,在美国的数值为215万人口。按照欧美国家的标准值,我国是他们的4.3倍,即700所医学院校或医学教育机构才能完成同欧美国家一样的培养任务。因此我国每个学校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很大,2006年至2007年的医学院校学生和老师的比率达到了15.7%,而世界比例为2.73%。因此,每所院校需要扩大招生,教育部发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医学院校共招生22.8万人,平均每所院校招生1367人、在校生6026人,而在美国,平均每所院校在校生532人。如此大的规模,如何保证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又如何能够真正改革教育制度?

帕累托曾经总结过二八定律,即学习时往往只学到80%,但恰恰最后的20%最重要,我们需要明确向国外学习的意识,但不能只学皮毛,还要从深层次挖掘、改正。

现在医学院校的主流倾向有很多问题:第一,教育界理论基础并没有转移到成人教育理论和中层教育理论上来。从教育心理来讲,不同心理发育阶段,需采用不同的办法,大学生已经成人,需要用自主、自助、针对、定向、有内部动力的学习方法真正掌握知识;第二,教育的主管部门主导着教学,教师和学生仅仅是参与其中,没能掌握主动权;第三,我们仍然在按照专业内容培养人才,实行学科特种制,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很多医学院校的考试仍以总结性考试为主,考核记忆知识,综合题少之又少,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第四,终身教育的培养没能贯彻执行下去。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应成为当代教育界的号角。这就需要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们利用各种现代化通信信息技术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

中国医学教育的未来已经接力到新一代医学教育者的身上,你们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让中国医学教育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03-092024

    彰往而察来: 医学现代化时代之问

  • new总有一种精神,赓续绵延

    2024-03-04
  • 12-262022

    《自然》杂志发表臭名昭著论文之始末

    1869 年创刊的英国《自然》杂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后来也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因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敏锐抓住了影响因子游戏的重大机遇,得以快速跻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仅如此,该

  • 12-202022

    科学传播的奥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个科学家的所有创造,实际上就是他用以阐释这些创造的语言。回眸史册可知,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学文献的数量每 15 年翻一番。随着数量的变化,文章的平均篇幅变短了,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则变得越来越多。科研用语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产的时代,并且无须太在意这些学究式的写作规则。 我们知道,科学交流中的 5 个基本问题是: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尽管许多修辞技巧是靠直觉使用的,但这些技巧都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并内化而成。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过熟能生巧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好的写作通常要以阅读为基础,即站在写作的角度阅读,带着批判的眼光追求质量,看哪些是值得学习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够研究并鉴别所在领域中成功表达的案例,并从中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写作技艺娴熟的作者都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写作中的见习模仿有 2 项主要活动:第一,无论何时当你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收集好的写作作品;第二,仔细品读精品的内容,这些作品就能内化为你的写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经常总结或试验他们叙述的逻辑路线,从而成为那些能够判断如何讨论才能更有说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及养成好的方法,将为科学家陈述他们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国独立学者蒙哥马利为我们揭示了科学传播的奥秘,并且给出如何进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学写作其实就是讲故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就可以明确地推测出该标题下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