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儿科急诊布局 优化区域就诊流程
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等特点,所以儿科急诊量大、病情重、病死率高。然而,儿科急诊与成人相比,就诊条件、抢救流程、技术措施等有许多不同。为规范儿科急诊工作,确保质量与安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儿科特点,制定了儿科急诊室建设与管理专家建议。本期我们特邀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民教授从规范儿科急诊的布局、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急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解读,以供各级医疗机构参考,推动儿科发展。
根据全美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调查显示,只有4%的医疗机构设有专门的儿科诊室,只有23%的医院急诊室配有专业儿科急诊医生,62%配有儿科主治医师,只有6%的急诊室配备符合美国儿科学会/美国急诊医生协会所推荐的设施设备条款。
因此,89%的儿童都在非儿童专科医院或儿童专科门诊就诊,故儿科急诊室的建设与完善任重道远。
我国患者家长缺乏对急诊的认识更是非急诊儿童到急诊室就诊的主要原因。另外,呼吸道急症及外伤是已经成为儿童急诊室就诊的主要病因。鉴于就诊于急诊室的患儿病因多种多样。因此,儿科急诊室应当建立有序的预诊分诊制度,进行分区管理,创造条件加强儿童外科和手术清创管理,加强儿科抢救室建设,满足儿童各种急诊与重症救治。
关键词: 急诊环境与布局
专设独立区域 满足儿童就诊家长陪护
儿科急诊室要求独立区域,满足儿童就诊家长陪护人员多,儿童急诊变化快需要密切观察,儿童体质弱减少交叉感染等风险。设立于患儿家长能够迅速辨别和到达的地方,开车和救护车停靠方便,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急诊绿色通道畅通,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根据国家要求,二级、三级医院必须设立儿科,作为医院独立的一级临床科室。儿科急诊室是医院儿科的一部分,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应当设立独立的急诊科,可与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院前转运体系统一管理。三级综合医院儿科应设立儿科急诊室,隶属于儿科管理。二级及以上其他综合医院的儿科急诊可以与儿科门诊一体化管理,或可与成人急诊科共享设施条件,但要求相对独立,就诊流程便捷通畅。
关键词: 急诊设施与设备
紧靠相关部门 形成急诊绿色通道
二、三级医院都需要设置专门的儿科诊室,要求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有洗手设施。留观室需配备治疗带(包括中心供氧、吸痰、电源)、病床传呼系统、雾化器、流动水洗手池、厕所、沐浴等。三级医院需要设置具有一定抢救能力的抢救室,配备有监护仪、儿童复苏设备、呼吸机、微量输液泵、骨髓输液针、除颤仪、急救药品车,有条件的儿童专科医院可建立监护室或EICU者可配备血气分析仪、纤维支气管镜、血液净化装置、膜肺、可移动转运床(暖箱)等儿科急救转运设备。二级医院儿科抢救室与急诊科抢救室共用抢救室时,必须配备好适合儿童救治的无创通气设备、儿童复苏设备。有条件医院可设置监护室、隔离室、清创手术室等。
与儿科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包括X线和CT检查室、B超室、心电图室、化验检查室、急诊药房等要尽量靠近或较方便,形成急诊绿色通道。
关键词: 急诊流程与质量
建预诊分诊机制 红黄绿分期管理
建立预诊分诊机制,预诊分诊台应设置在急诊入口显著位置,配备电脑、电话、血压计、血氧仪等,要求具有急诊能力的高年资护士承担。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患儿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国内成人急诊科建设指南要求四级分类,但没有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细化,也可以采取国际五级分类。(见表1)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在实施重大抢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急诊科管理,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
建立分区管理机制,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红区、黄区、绿区。
红区:急诊抢救室、监护室。适用于1级和2级患者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
黄区:危重症专用诊室、留观室。适用于3级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者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诊疗区。适用于4级患者。
建立急诊优先机制,包括优先会诊、优先检查、优先手术、优先住院等,重症儿童做好院内转运,及时护送到PICU进一步监护。
建立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对抢救制度、流程、药品、设备、病历书写、医院感染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急诊科自身管理中,需明确首诊负责制,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从“抗律”到“调律” 参松养心胶囊多靶点出击守护心律
2025-07-09 -
new风咳论道·中西融通 | 风咳理论体系构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2025-07-08 -
new心速宁胶囊循证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西融合心脏健康大会重磅发布 新课题启动助力心血管疾病管理
2025-07-03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