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律”到“调律” 参松养心胶囊多靶点出击守护心律
医师报讯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隐匿性强、危害性大著称。全球心律失常患病率持续攀升,我国患者人数已超2000万,且随老龄化加剧呈上升趋势。然而,心律失常防控面临早期诊断率低、治疗依从性差、技术门槛高、长期管理难等困境。
心律失常并非孤立疾病,常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交织,形成“心血管事件链”,进一步加剧防控难度。中医药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代谢等方面展现独特价值。近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主办,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委会协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心脑血管事件链专题会议召开,会后多位专家就相关领域的难点与痛点进行了解读,提出融合技术创新与全程管理、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方能恢复“失控节律”,守护生命正常律动。
“抗律”到“调律” 中西医结合的心律平衡艺术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风险攀升。三亚市人民医院王小斌指出,普通人群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检出率可达 40%~75%,50 岁以上人群中,非持续性室速检出率为 2%~5%,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增加了管理难度。
汕头市中医医院柯晓斌介绍,室性早搏治疗在消融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脉冲电场消融通过选择性损伤心肌细胞,减少食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磁导航消融则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单次消融成功率可达 90%。但临床仍面临多重挑战,如异常搏动点(如乳头肌、心外膜)定位困难,导致部分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 20%~30%;儿童及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因耐受性差,治疗选择受限;且新技术设备成本高,基层医院难以普及。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献泽强调,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理念已从传统“抗律”转向整合性“调律”,即兼顾离子通道调控与心肌基质改善。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Ⅰ-Ⅳ 类)存在明显局限:Ⅰ类药物(如普罗帕酮)可能诱发传导阻滞,Ⅲ 类药物(如胺碘酮)长期使用易致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异常,Ⅱ 类药物(如美托洛尔)则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这种 “单向阻断”的作用模式,难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或许可以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
复发率高 共病管理难 房颤治疗呼唤多靶点出击
房颤作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治疗在药物与手术领域均有突破,但复发率高、共病管理复杂等问题仍待解决。东莞市长安医院范云鹏指出,近些年,新型口服抗凝药、脉冲电场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疗法相继问世,为房颤房颤治疗提供了新选择,然而房颤治疗仍面临多重困境。
范云鹏指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高达 30%~50%,消融不彻底、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持续进展、基础疾病未控制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良生活方式等是核心原因。此外,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的器官毒性(如胺碘酮致肺纤维化)、消融技术对术者经验的高度依赖、出血高风险患者的抗凝策略选择困境,均制约着治疗效果。
“房颤的病理机制涉及电生理紊乱、心肌重构、炎症反应等多环节,单一靶点治疗难以突破瓶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鲁明军教授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医药凭借多成分、多通路特性展现潜在优势。中医理论中“益气活血”“通络复脉” 等治则,与房颤 “本虚标实” 的病机相契合,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微循环、抑制炎症及纤维化等发挥作用。
整合调律 快慢兼治 参松养心胶囊突破心律失常治疗瓶颈
在心律失常防治中,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凭借多靶点作用与循证证据,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范,多位专家均证实其独特临床价值。
暨南大学附属中西结合医院李鸿解释,参松养心胶囊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构建了 “整合调律” 机制:一方面通过调控钠、钾、钙等多离子通道,抑制异常电信号(如晚钠电流),减少室性早搏发作;另一方面增强心肌细胞间电传导,改善缓慢型心律失常,实现 “快慢兼治”。同时,其成分可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减轻心肌纤维化,兼顾症状控制与病因治疗。
王小斌补充,该药物的多靶点优势还体现在神经调节与抗氧化方面:缬草酮可平衡自主神经功能,减少交感兴奋所致的触发活动;丹参、赤芍等成分能扩张冠脉,增加缺血区血供,通过激活 NRF2 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心肌损伤。
左献泽通过研究数据指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有效率达84%,与美西律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更低;联合胺碘酮使用时,可减少后者用量,降低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风险,并提高房颤转复率。对于心率<50 次/分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单药治疗 4 周后平均心率可提升 6~8 次/分,填补了传统药物的治疗空白。
三亚市人民医院陈林指出,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防中,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标准治疗可降低 1 年复发风险 34%,其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安全性更高,尤其适合需长期管理的老年患者。李鸿强调,该药物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尤为适用,既能控制早搏,又避免了 β 阻滞剂对心功能的抑制,显著降低心律失常死亡风险。
总结
心律失常防治,正从单一技术或药物干预向 “中西医结合、多靶点整合” 模式转变。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的循证应用,为突破传统治疗局限提供了新思路;而脉冲电场消融、新型抗凝药等技术创新,进一步丰富了治疗手段。未来,通过个体化治疗、AI 辅助手术规划、社区慢病管理体系完善,以及中西医理论的深度融合,有望实现心律失常及关联疾病的精准防治,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从“抗律”到“调律” 参松养心胶囊多靶点出击守护心律
2025-07-09 -
new风咳论道·中西融通 | 风咳理论体系构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2025-07-08 -
new心速宁胶囊循证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西融合心脏健康大会重磅发布 新课题启动助力心血管疾病管理
2025-07-03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